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收养合作关系

发布时间:2019-09-19 08:53:15


  2009年11月24日央视《新闻1+1》播出《中国孩子,世界收养》,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我们的节目来关注一个大多数中国媒体很少,甚至从未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的话题先从几张照片来看起,这几张照片是拍摄在昨天,,也许您会问,这些带有中国面孔的孩子是谁,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和他们又是什么样关系?首先还是来看看记者的报道。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上午,46个寻根回访的孩子和他们的养父母来到了中国收养中心,在档案室里,有每一个被领养孩子的信息。当初,他们的养父母就是在这里办完领养手续,继而将他们领走。如今他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6个国家。

  家在世界,根在中国,说的就是这些孩子,他们的亲生父母是中国人,但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由于被遗弃等各种原因,被外国家庭收养。这次是他们长大后第一次回到中国。

  寻根回访的儿童:

  我会永远记住这次旅行。

  寻根回访的儿童:

  我有点兴奋,有点紧张。

  解说:

  不论你走到哪里,我们都很惦念你。在欢迎仪式上,主办方表示,外国收养家庭寻根回访可以使被收养儿童亲身感知中国,了解中国。事实上,此次寻根的46个孩子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4岁,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长着一副中国面孔,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

  主办方为这些孩子安排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学写毛笔字、学唱中文歌。

  在结束北京短暂的两天活动后,他们还要分头赶赴各自的出生地湖北黄冈和广东湛江,去儿时曾经生活过的福利院回访,那里是他们真正的根。

  主持人:

  这样的事情以前零星听到过有报道,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报道似乎是第一次看到。

  白岩松(评论员):

  也许是咱们做惯了像矿难这样,你必须去皱紧眉头的新闻,习惯了生气,习惯了皱紧眉头,但是看到这样新闻的时候,突然觉得特别地感动,甚至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如果更多我们报道的新闻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一点。我觉得透过看这样的新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两种关键词,一个是中国更自信了,另一个是站在人性立场上的人情味更浓了。

  主持人:

  为什么通过这条新闻说中国更自信了?

  白岩松:

  因为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情一直都在做,近20来年的时候,其实数量并不少,我们很多的孩子,陆续会到外国的父母家里头慢慢去成长。但是好像很少有报道,很少有人去说,因为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总是会用另外一种思维去思考,会不会因为我们养得不好,我们养不起了,就送出去让别人养了,我们很没面子等等。但是当你做了这样的事情,当孩子回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现在中国变得更加自信了。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这件事情的赢家,不管是出去的孩子,收养他们的父母,还是中国,还是接待他们的所有的人。因为中国自信的,会让这些孩子感受到,我的根在这里头,他会更踏实。

  另一方面,人情味更浓了。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所有的孩子在没有回来之前的时候,也许会有一部分的孩子会想,我是被那块土地遗弃的。但是当他回到这块生他的土地的时候,突然看到所有的人是欢迎他们的,都是笑脸,他走的时候会多么自信,这批孩子。很多父母领着孩子回来,不仅仅是寻找中国的文化,还希望他得到这种自信。

  主持人:

  有一篇文章,你拿给我看的这篇文章,这位西方的妈妈带着她领养的中国女儿回来以后,她有一句话,她说我带着这个女儿回来,就让她找到一种自尊心的飞跃。这句话特别关键。

  白岩松:

  对。

  自尊心急剧地上涨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因为也许在他幼小的心灵在想象的过程中的时候,他陆续会感受到,我的面孔跟周围人不一样,而且我能确定我的父母跟我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是西方人,他的面孔决定了。他们也许会猜测,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那块土地为什么不要我了?但是当有了这样的一次寻根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都在欢迎他们,他们的这种自尊心就会迅速地恢复,包括自信心。

  讲一个小小的细节,去年的时候,有一批同样的收养中国孩子的父母,一起回到扬州。在扬州的时候,扬州副市长欢迎他们,在晚宴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不是客人,你们我们是一家人”。说完成这样句话的时候,所有人眼泪全下来了,包括父母,包括孩子,包括收养的人,你想想这样的一句话,为什么大家会掉眼泪?就是因为那一瞬间突然觉得我们依然是被爱着的,被所有的地方。过去可能会有一些担心,我是被遗弃的,但是现在有我家里现在的父母在爱着我,那块土地在爱着我,当他的爱突然一下子翻倍了,你想想对孩子是一种多么大的鼓励。

  主持人:

  我觉得就是来自于这种领养家庭的中国脸孔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可能跟从中国或者说从华语地区移居过去的中国家庭还不一样,因为我们管这种,在国外出生的中国面孔的孩子,叫做“香蕉人”,或者“ABC”,但是他们不管怎么样,他们知道自己的家归属在什么地方,但是这些孩子不一样。

  白岩松:

  没错,因为他们一开始的时候,甚至等他开始这次寻根的时候,他发现他是不能讲母语的,因为这个困惑也许席慕容的那首诗大家都曾经体验过,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你看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首诗。这些孩子也是,如果从语言,或者从文化习惯,他们喜欢吃薯条,最初的时候一上这几顿饭的时候不太习惯,更愿意吃薯条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别忘了,领养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的父母从来就没有打算不告诉他。因为毕竟面孔决定的,很早就告诉了他这样的事实,而且相当多的国外的领养的父母一直在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他们也怕自己的孩子最后生活在一种担心、羞愧,甚至会觉得很难过这样的一种困境当中。所以在美国有一个专门领养中国孩子的协会,这个协会会帮助这些父母,还会帮助他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去识一些汉字,去养老院给老人表演中国舞蹈等等。所以一方面你能看到,收养这批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这个需求,他们也想到了,怕孩子将来在成长中的时候,出现这种(问题)。为什么叫香蕉呢?黄皮,白瓤。希望他能够慢慢地在文化上找到一种根,我想这个对于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本身来说,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