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审判中无效合同的认定
发布时间:2019-08-20 05:57:15
核心提示:在司法实践中,,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小编在本文中浅析如何正确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对无效合同进行判定并提出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判断方法。
一、无效合同的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事司法审判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合同纠纷。面对纷繁复杂的合同形式和内容,对合同的效力判断是合同纠纷司法审判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明确法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前提条件,直接主导着案件的裁判结果。我国《合同法》第52条明确了判断合同无效的标准,为正确判定合同无效提供了依据,体现了合同法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对于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进行无效合同的判断时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裁判结果。本文结合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司法审判中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进行合同无效的认定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判断方法。
合同的效力,又称为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拘束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强制力。合同的效力是法律赋予用于评价当事人各方合意的表现,按其效力有无及效力大小可分为有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和无效合同几种类型。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第1款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所谓“依法成立”,是指合同效力符合《民法通则》第55条之规定,即合同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行为系真实意思表示、合同行为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众利益。
无效合同是违反合同生效要件的合同类型,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无效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众利益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二、《合同法》第52条规定以下几种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一条款确定了判断合同无效的标准,为民事司法审理合同纠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裁判依据。
三、合同法相关法规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是法官在审理合同纠纷中适用较多的裁判依据。该条规定在学理上属于典型的引致条款,即该规定本身并不能对合同行为的效力产生影响,要判定合同的无效,必须要结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规范,通过引致条款把公法规范作为私法合同领域判定因素,使得公法与私法对具体合同行为的调整保持了一致性。同时,公法规范进入私法领域也存在着可能影响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的隐患。在过去的民事案件裁判中,通常适用《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作为判定合同无效的裁判依据。但是由于《民法通则》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对该条款中的法律范围进行限制,实践中法官趋向于把法律作为广义上进行理解,,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政府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有的法官甚至会引用地方的政策性文件作为判定合同是否无效的裁判依据。这种法官随意援引公法规范来判断私法领域中合同的效力,导致了许多本应有效的合同被确认无效,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把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限制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4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该司法解释把“法律”和“行政法规”都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范围限定,明确了《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引致的公法规范内容,限定了法官应当援引的条款范围,从而严格限制了无效合同的范围,也减少了法官随意援引公法规范判断合同无效的现象。这是合同法相对于民法通则一个重大的进步。根据该规定,,才有可能导致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作为判断合同是否无效的参考,但是法官不得直接援引用于判定合同无效。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某一合同违反了某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规定,法官应该考虑该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是否存在有相应的上位法,若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是其上位法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具体化,并且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统一的整体,那么就应当适用上位法的法律、行政法规作为确认合同无效的依据,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仅作为参考。若某一合同违反的是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中有关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条款,则可以该合同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由,直接依据《合同法》相关条款进行裁判,而不必再援引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最新资讯
-
05-11 1
-
08-21 1
-
08-14 0
-
08-04 1
-
04-28 2
-
1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