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倒逼” 信托公司转型
发布时间:2019-08-26 16:06:15
,信托公司传统业务的“三驾马车”目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银信合作业务不仅赚钱少、没有技术含量,且由于规模增长过快,。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因去年7月起开户被禁而遭受重创。
“今年是信托业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是提高自主管理资产能力的转折之年。”一位信托公司总经理认为,转型的必要性业内早已明白,但却总是难以痛下决心,今年外部的强力“倒逼”将使信托业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外力倒逼 2009年底,信托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达到20405.65亿元,比2008年底的12284亿元增长8121.65亿元,增幅高达66%。但很多信托人高兴不起来,原因在于2万亿的规模中,银信合作业务的贡献达三分之二左右,而在这类业务中,信托公司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收益非常低,大都为千分之一左右。 未曾想,这类低附加值的业务,信托公司始终欲罢不能。今年初,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再次井喷,截至4月30日,总规模已达1.88万亿元,比3月末激增5800亿元。 激增的原因首先在于银行始终有调整资产负债表、转移信贷的合理需求,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被暂停、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通过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将信贷转到表外是几乎唯一的途径。 另一个原因在于,信托公司始终难以放弃这种“制度红利”。资金来源是银行的理财客户,资金的使用者也基本上是银行的客户,银行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信托公司无需费时费力,尽管收益低,但毕竟属于“不赚白不赚”。,实际上是好事。”一位信托公司总经理说,否则不少信托公司难以痛下决心。笔者掌握的信息显示,银监会非银部于6月1日下午紧急召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增长过快、绝对数额过大的12家信托公司开会,要求其立即主动压缩规模,并展开合规性自查。,更大的“倒逼”力量将来自即将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核心是,信托公司可以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与净资本挂钩。在只能管理有限的信托资产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必然选择盈利性较高的业务。 从房地产业务来看,。信托公司在融资类业务上优势已经逐渐失去。以往信托公司往往在项目“四证”齐全前介入,信托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甚至帮助开发商拿地,因而尽管资金价格高,开发商也会接受。 但目前来看,,必须满足项目“四证”齐全,开发商二级以上资质及项目自有资本金达到30%以上。同时规定,以股权附加回购的方式的融资,将被视同为信托贷款。 满足这样的条件的项目,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要信托的资金。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信托业务也必须转型,以往都是融资类或者“假投资真融资”,而未来信托公司的机会在于信托资金以真正的股权方式投入地产项目,接受完全浮动的收益,风险可能更大,但收益也更高。 转型势在必行? 信托公司的转型方向事实上非常清晰,就是提高自主管理资产的能力,转型决心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转。 不少人津津乐道于“人类的想象力有多大,信托就能做多大”。但是别忘了这是说的“信托制度”而不是“信托公司”,更不是“中国的信托公司”。,一些信托公司已经明白,“金融百货公司”之说还只是画饼充饥,什么都想做实际上什么都做不了。信托公司的投资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市场,问题是信托公司是否同时熟悉这三个市场,要通吃这三个市场又需要多强的运营能力和多么庞大的人才队伍。 因而转型的首要问题是,发掘自己的优势,将业务聚焦在自己的优势上。如果对房地产领域较熟悉,那就多做房地产信托产品;如果对证券市场较熟系,可以做阳光私募,暂时没法开户,可以做TOF产品。对实业领域的企业熟悉,可以做PE业务,也可以就做传统的信托贷款。 银监会对信托公司的定位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机构,理财的核心是资产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客户给你一笔钱,你能给运用出去,收得回来,赚得到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自主管理能力不等于亲自管理的能力,也可以体现为一种资源整合的能力,比如做阳光私募产品,核心不在于信托公司自己会炒股票,能够找到会炒股票的私募基金经理合作就行。 那么在金融机构中最为强势的银行,可不可以整合进来?银行的优势在于网点、规模,在于资金的募集能力。但银行在找项目,在资产管理上不见得有优势。比如,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肯定有资产配置的需要,要配置一些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肯定需要配置一些阳光私募、PE类的产品,信托公司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把产品卖给银行的客户。 归根结底,资产管理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产品创新也要靠人来完成。信托公司转型,首先是人才的转型和升级,目前信托业的从业人员虽然整体素质在提高,但大多数都是在信托业第五次大整顿之后进入的,这个时候信托业还是低迷期,高端的金融创新人才一般都不会选择进入信托业。那么现在摆在信托公司老总目前的问题是,靠什么吸引优秀的人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投入,可能决定着一家信托公司转型的成效。
“今年是信托业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是提高自主管理资产能力的转折之年。”一位信托公司总经理认为,转型的必要性业内早已明白,但却总是难以痛下决心,今年外部的强力“倒逼”将使信托业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外力倒逼 2009年底,信托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达到20405.65亿元,比2008年底的12284亿元增长8121.65亿元,增幅高达66%。但很多信托人高兴不起来,原因在于2万亿的规模中,银信合作业务的贡献达三分之二左右,而在这类业务中,信托公司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收益非常低,大都为千分之一左右。 未曾想,这类低附加值的业务,信托公司始终欲罢不能。今年初,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再次井喷,截至4月30日,总规模已达1.88万亿元,比3月末激增5800亿元。 激增的原因首先在于银行始终有调整资产负债表、转移信贷的合理需求,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被暂停、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通过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将信贷转到表外是几乎唯一的途径。 另一个原因在于,信托公司始终难以放弃这种“制度红利”。资金来源是银行的理财客户,资金的使用者也基本上是银行的客户,银行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信托公司无需费时费力,尽管收益低,但毕竟属于“不赚白不赚”。,实际上是好事。”一位信托公司总经理说,否则不少信托公司难以痛下决心。笔者掌握的信息显示,银监会非银部于6月1日下午紧急召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增长过快、绝对数额过大的12家信托公司开会,要求其立即主动压缩规模,并展开合规性自查。,更大的“倒逼”力量将来自即将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核心是,信托公司可以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与净资本挂钩。在只能管理有限的信托资产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必然选择盈利性较高的业务。 从房地产业务来看,。信托公司在融资类业务上优势已经逐渐失去。以往信托公司往往在项目“四证”齐全前介入,信托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甚至帮助开发商拿地,因而尽管资金价格高,开发商也会接受。 但目前来看,,必须满足项目“四证”齐全,开发商二级以上资质及项目自有资本金达到30%以上。同时规定,以股权附加回购的方式的融资,将被视同为信托贷款。 满足这样的条件的项目,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要信托的资金。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信托业务也必须转型,以往都是融资类或者“假投资真融资”,而未来信托公司的机会在于信托资金以真正的股权方式投入地产项目,接受完全浮动的收益,风险可能更大,但收益也更高。 转型势在必行? 信托公司的转型方向事实上非常清晰,就是提高自主管理资产的能力,转型决心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转。 不少人津津乐道于“人类的想象力有多大,信托就能做多大”。但是别忘了这是说的“信托制度”而不是“信托公司”,更不是“中国的信托公司”。,一些信托公司已经明白,“金融百货公司”之说还只是画饼充饥,什么都想做实际上什么都做不了。信托公司的投资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市场,问题是信托公司是否同时熟悉这三个市场,要通吃这三个市场又需要多强的运营能力和多么庞大的人才队伍。 因而转型的首要问题是,发掘自己的优势,将业务聚焦在自己的优势上。如果对房地产领域较熟悉,那就多做房地产信托产品;如果对证券市场较熟系,可以做阳光私募,暂时没法开户,可以做TOF产品。对实业领域的企业熟悉,可以做PE业务,也可以就做传统的信托贷款。 银监会对信托公司的定位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机构,理财的核心是资产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客户给你一笔钱,你能给运用出去,收得回来,赚得到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自主管理能力不等于亲自管理的能力,也可以体现为一种资源整合的能力,比如做阳光私募产品,核心不在于信托公司自己会炒股票,能够找到会炒股票的私募基金经理合作就行。 那么在金融机构中最为强势的银行,可不可以整合进来?银行的优势在于网点、规模,在于资金的募集能力。但银行在找项目,在资产管理上不见得有优势。比如,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肯定有资产配置的需要,要配置一些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肯定需要配置一些阳光私募、PE类的产品,信托公司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把产品卖给银行的客户。 归根结底,资产管理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产品创新也要靠人来完成。信托公司转型,首先是人才的转型和升级,目前信托业的从业人员虽然整体素质在提高,但大多数都是在信托业第五次大整顿之后进入的,这个时候信托业还是低迷期,高端的金融创新人才一般都不会选择进入信托业。那么现在摆在信托公司老总目前的问题是,靠什么吸引优秀的人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投入,可能决定着一家信托公司转型的成效。
最新资讯
-
08-08 0
-
03-20 1
-
11-13 1
-
08-17 1
-
03-04 1
-
08-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