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赶晚集的信托业又到临界点

发布时间:2019-08-28 01:06:15


中国信托之误,先在错位,中国信托之不幸,。中国信托业能否化危为机,。
银监会对信托公司房地产投资的压力测试结果尚未出炉,《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将于近期出台的消息又不胫而走,而8月份信托产品尤其是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的快速滑坡,意味着上半年井喷的房地产信托业务被压缩已经由预期变成现实。中国信托行业起大早、赶晚集,现在又被房地产调控推到变革的临界点,回顾教训多多的历史、探究命途多舛的逻辑,当不无裨益。
  荣毅仁先生1979年受命组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时候,信托是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出现的,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在市场化过程着实抢占了先机。可是30年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接近80万亿元,证券市场规模25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4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自2007“新两规”实施以来,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也只有2万亿元。从世界范围来看,与英国、美国、日本甚至台湾地区信托作为金融四大支柱之一的显赫地位相比,中国信托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信托之误,先在错位。信托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初衷是作为主要财富形式——土地的转让便利;成熟于英国,因其既可被赋以土地的外装,又可体现为股票、债券,被称为英国法律最富意义的观念;大发展于美国,除财富传承功能外,财富增值功能更加突出。根据美国投资协会(CIC)数据,以信托方式持有的共同信托基金约2万亿美元、退休基金约5万亿美元,而退休基金拥有超过25%的美国股票以及约一半的公司债券。甚至在日本,以商业信托持有的资产规模也超过2万亿美元。不论是传统信托还是现代信托,其信念基石、本源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患有投资饥渴症的中国,信托却是作为“引资”的窗口出现的,承担的是“二银行”的职能。这是一个时代的误会,后果对信托是致命的: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中国信托之不幸,。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设想、定位不甚准确,实践、执行有些偏差,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题中应有之义,合理地引导、扶持、规范,。专业性极强的金融领域尤其如此,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无一不是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但不幸的是,:短短20多年的历史,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就有5次之多,业界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空间;信托投资公司由2000多家一度骤减至50多家。管理层“以控制风险为主基调”,,稍有闪失就挨刀子。,。只“关门”不“指路”,为保“稳定”牺牲发展,甚至自缚手脚……每一次都轰轰烈烈、伤筋动骨,却依然旧病复发。漫长的熊市中几近全行业崩溃的基金、证券,以及曾经事故频发的银行、保险,都随着我国经济崛起迅速强壮起来,相比之下功能更为强大的信托业却日渐沉寂、灰头土脸,。
  中国信托式微,环境浇薄也是原因之一。信托的英文名称叫TRUST,诚信乃其本也。但在2001年《信托法》颁布之前,信托公司很长时期从事的是名不副实的业务;实施之后,作为一个来自英美法系的孤儿,包裹在大陆法系的规范襁褓之中,漂浮在整个社会信用水平极低的经济体系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圆凿方枘、矛盾冲突,当不难想见;受利益驱使,凭借广泛的意思自治和权利运用空间,个别人滥用、误用、甚至恶意使用信托制度是有可能的;更普遍的是公众、业界甚至一些经济工作领导岗位上的人,对信托的理念、价值、规则、义务极度陌生。信托筚路蓝缕,难免累累伤痕。
  信托行业正在遭遇挑战是严峻的:;证券类业务陷入停滞;和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政合作业务随着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整治而萎缩;房地产信托业务本被寄予厚望?但现在又面临被掐断的危险……作为唯一可以直接投资资本、货币和产业市场的金融工具,信托能否抖擞精神,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