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或靠大:信托公司面临选择

发布时间:2019-08-29 11:48:15


去年开始,银行理财就开始挂钩信托,并很快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银行与信托的融合也从这些产品开始进入了“蜜月期”。摆在信托公司面前的不只是这一条路。另外的一条路是:按照信托新政为信托公司所指引的“高端路线”走下去。近年来同样存在政策因素和自身实力影响的私募基金强势发展的事实证明,同样属于私募性质的信托公司沿着“高端路线”绝对可以做大做强。

  信托新政颁布实施一个月对信托公司的影响开始显现。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3月31日,今年国内共有33家信托机构参与发行集合资金信托产品130个,发行规模132.3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1.16%和52.56%。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信托产品发行骤减。10家信托公司发行产品数量18个,发行规模16.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5.45%和61.69%,与上月相比分别减少43个和59.49亿元,下降70.49%和78.36%。应该说,这种骤减显现了信托新政下,信托公司经营思路的一种变化,甚至是信托公司整体战略方向的改变。



  自2002年7月问世以来,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以其稳定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弥补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的空白,并开始崭露头角,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成为理财市场上的“新星”。信托因其安全和灵活的制度安排,使其在投资理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并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机构免费复制和使用,而信托业的先天缺陷和弱势地位,使得信托业在这场理财市场的竞争中很快处于劣势。信托新政的实施,更加速了信托业退出苦心经营了4年多的庞大的中低端理财市场而转向尚未成型的高端理财市场。

  无论是信托新政中关于“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的规定,还是其对合格投资者的“高要求”,“高端路线”无疑是信托新政与“老办法”明显的不同,也是信托新政明确的一种政策取向。这一取向在政策开始实施一个月后即开始见效,一方面说明了信托公司对政策的适应之快令人惊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托制度的灵活性的确是无以伦比。

  对于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在信托新政实施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李旸分析,今年一季度国内信托产品发行一改以往慢热的状态,很快进入发行高峰,尤其是前两个月的产品发行,让人感到意外兴奋。但随着3月1日信托新政的实施,这种火爆的发行只是昙花一现,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从产品数量来看)也不会再出现往年的发展景象,取而代之的将是银行挂钩信托计划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实际上,挂钩信托的银行理财产品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去年开始,银行理财就开始挂钩信托,并很快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银行与信托的融合也从这些产品开始进入了“蜜月期”。在挂钩信托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后,以银行为单一委托人将资金委托信托公司进行投资运作的已不仅仅是银行理财,一些信贷资金为绕开相关限制,也已经委托给信托公司被投放到银行指定的行业或企业。时隔不到一年,这种产品的融合已经再次升级。在不断传出大型外资银行拟入股国内信托公司之后,再次传出工行和中国人寿拟收购信托公司的消息。日前有消息报道,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明确表示,信托行业的潜力很大,因此建行有意新建或收购一家信托公司。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产品上的融合早已成为银信合作的初级阶段,以参、控股和收购兼并为特征的更高层次银信融合已经开始。而这种高层次银信合作的开始,也为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某些信托公司找到了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

  但摆在信托公司面前的不只是这一条路。另外的一条路是:按照信托新政为信托公司所指引的“高端路线”走下去。虽然由于政策因素和自身实力的局限,信托公司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但近年来同样存在政策因素和自身实力影响的私募基金强势发展的事实证明,同样属于私募性质的信托公司沿着“高端路线”绝对可以做大做强。虽然目前在信托公司走向私募基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瓶颈,但可以预言的是,这些瓶颈的解决之时,也就是信托公司依靠自身力量做大做强之时。对此,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李旸也对记者表示这样的观点:虽然银信合作是目前信托机构普遍采用的替代方式,但这个合作注定又将可能是给其他金融机构做嫁衣。因此,信托业必须正确把握当前信托业发展的关口,找准定位,做大做强或靠大做强自己,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理财市场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