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决定金融业基调
发布时间:2019-08-20 09:09:15
□招商证券卢伟强
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几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前景乐观,国内金融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决定了金融行业稳步增长的基调。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成为业内最具发展潜力的一部分,证券与信托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目前遇到一些困难,但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金融行业深化进一步提高
GDP增长与货币供应。 大部分亚洲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在100%-200%之间,香港的情况较为特殊,达到281%。中国的比例每年都有所增长,2000年为155%,2001年为161%,而2002年末已经达到174.9%。其中2002年广义货币增长了16.8%,继续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GDP与贷款增长。 虽然我国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例处于亚洲主要国家的中游,但贷款占GDP的比例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最近几年国内企业及居民存款大幅度增加,但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国有银行为了控制不良资产,放贷非常谨慎,银行存款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贷款的增长速度,导致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
随着贷款意愿的下降,国有商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和投资国债的积极性增加。从数据反映看,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长幅度平均为7.3%,但存放央行款项增长16.8%,投资增长13.1%,均远远超过总资产的增长速度。
但是,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前几年的存贷比下降为今后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贷款的增长空间较大。
融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社会的当年融资量的主体部分有四类,第一类是股权融资,第二类是企业债券,第三类是国债,第四类是贷款。股权融资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为12.6%,随后受到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降幅,2002年只有4.7%。正常情况下,直接融资比例应继续增加,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直接融资占比达到了一半左右,银行体系相对强大的国家直接融资也有20%—30%。
今后直接融资比例必然逐步上升,从而取代部分间接融资需求。股权融资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资金结构,降低企业财务杠杆,使企业资金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好转,因此能够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间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良好
GDP增速较快。 2003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9 %,4月份,GDP增长为8.9%,低于一季度增长速度,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货币供应量增长继续加快。 据央行统计,2003年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货币增长长期保持这样的速度,有可能引起金融过热,制造金融泡沫。
金融机构存款增速略有减缓。 5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13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另外,我国居民储蓄继续增加。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10.38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比4月末高0.3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很快。 截止5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从前5个月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贷款投向看,累计增加12561亿元,同比多增加7190亿元。其中,其他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按揭和汽车消费)增加2617亿元,同比多增1226亿元。可见在新增贷款中,住房按揭和汽车消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改善了银行的贷款结构。
最新资讯
-
08-03 0
-
08-18 0
-
09-02 0
-
08-11 1
-
04-12 1
-
08-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