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信托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原创性专著问世
发布时间:2019-08-16 15:58:15
著名经济学家孙飞精确解剖信托治理优化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发行,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博士主笔的《信托治理优化论》目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被誉为中国信托业理论深化发展的里程碑。
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我国的信托业目前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2001年4月信托法的诞生为标志,在新的"一法两规"(《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的基本制度框架下,中国信托业的行业定位开始了由“高度银行化的混合经营模式”向“专业化受托理财金融机构”的转换,截止2003年底,共有59家信托投资公司完成了以此转换为核心的清理整顿和重新注册登记工作,开展规范意义上的信托业务。受托管理资产达2500多亿元,其中信托财产1635亿元。全行业自有资本额481亿元,总资产944亿元,资产负债率49%,2003年全年共盈利15.5亿元。截止2004年底,信托全行业总资产达2784亿元,信托财产余额2042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632亿元,增幅达45%,单独管理信托财产协议数为9729个,余额1158亿元;新设立集合信托计划726个,集合信托计划存续量为1245个,金额674亿元。信托公司全年营业收入45.7亿元,其中信托管理费收入12亿元,占信托公司总收入的26%,一些公司已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样的总量水平虽然同信托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但对于一个新兴的市场而言,已颇具规模,可以说走过了西方百余年走过的历程。但在中国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下,信托业的发展建设却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尤其是由于中国信托业特殊的生成机制,以及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得中国信托业在治理结构建设上并没有取得与行业同步发展的态势。因此, 在面对全球金融业治理趋同的趋势下,中国信托业治理必须要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治理方向转型,且在这种创新治理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系列与行业主体和个体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托制度,从而构筑适于信托业高能多元优化发展的治理制度。
在这种新形势下,信托界业内机构和从业人员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行业团队的意识,是关系到信托行业自身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也是衡量信托行业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而信托机构和从业人员能否主动地关注行业治理问题,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积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也是业界责任感和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做好信托业的治理研究工作,可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配套政策出台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深入的行业治理研究还有利于信托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业务模式的创新、减少信托机构经营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对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提高强化管理的自觉性,进而通过市场之手来促进信托个体管理效益的提升,以此满足社会、企业、个人及自身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需求。再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各国也日益关注金融行业治理问题,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治理结构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给中国信托企业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鉴于上述,中国信托业治理机制的构建理所当然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因为它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托市场经济主体;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信托市场制度;有利于信托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信托市场发展效率。所以,对中国信托业优化治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作者著名金融信托专家、经济学家孙飞博士等一班具有创新与前瞻思维的青年学者以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从三位一体的综观视角研究了信托业治理制度的诸多问题,提出中国信托业的优化治理理论与优化治理模式,勾勒了中国信托业发展趋向与优化发展模式,并将公司治理理论与优化理论导入信托领域,以此构筑了中国信托业多维的治理优化理论体系。此种具有前沿性与创新性的治理理论,填补中国信托业治理优化理论的空白。此外,本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信托理论体系及优化发展模式上都实现了创新。特别是在书中作者明示了中国信托业治理缺陷的根源即是信托公司“关键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对此,作者特别引进了“股东——雇员分享治理模型”和“内外部人博弈治理模型”两个模型设计,创新性的建立了“中国信托公司高能多元优化的治理模式”。
行业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行业内的深刻变革就是难免的。这对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我国信托业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作为中国第一部信托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原创性专著,真是弥足珍贵。东中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及金融研究所隆重推荐此书,希望此书的出版发行能够为信托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帮助。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发行,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博士主笔的《信托治理优化论》目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被誉为中国信托业理论深化发展的里程碑。
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我国的信托业目前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2001年4月信托法的诞生为标志,在新的"一法两规"(《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的基本制度框架下,中国信托业的行业定位开始了由“高度银行化的混合经营模式”向“专业化受托理财金融机构”的转换,截止2003年底,共有59家信托投资公司完成了以此转换为核心的清理整顿和重新注册登记工作,开展规范意义上的信托业务。受托管理资产达2500多亿元,其中信托财产1635亿元。全行业自有资本额481亿元,总资产944亿元,资产负债率49%,2003年全年共盈利15.5亿元。截止2004年底,信托全行业总资产达2784亿元,信托财产余额2042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632亿元,增幅达45%,单独管理信托财产协议数为9729个,余额1158亿元;新设立集合信托计划726个,集合信托计划存续量为1245个,金额674亿元。信托公司全年营业收入45.7亿元,其中信托管理费收入12亿元,占信托公司总收入的26%,一些公司已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样的总量水平虽然同信托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但对于一个新兴的市场而言,已颇具规模,可以说走过了西方百余年走过的历程。但在中国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下,信托业的发展建设却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尤其是由于中国信托业特殊的生成机制,以及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得中国信托业在治理结构建设上并没有取得与行业同步发展的态势。因此, 在面对全球金融业治理趋同的趋势下,中国信托业治理必须要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治理方向转型,且在这种创新治理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系列与行业主体和个体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托制度,从而构筑适于信托业高能多元优化发展的治理制度。
在这种新形势下,信托界业内机构和从业人员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行业团队的意识,是关系到信托行业自身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也是衡量信托行业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而信托机构和从业人员能否主动地关注行业治理问题,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积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也是业界责任感和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做好信托业的治理研究工作,可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配套政策出台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深入的行业治理研究还有利于信托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业务模式的创新、减少信托机构经营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对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提高强化管理的自觉性,进而通过市场之手来促进信托个体管理效益的提升,以此满足社会、企业、个人及自身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需求。再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各国也日益关注金融行业治理问题,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治理结构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给中国信托企业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鉴于上述,中国信托业治理机制的构建理所当然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因为它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托市场经济主体;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信托市场制度;有利于信托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信托市场发展效率。所以,对中国信托业优化治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作者著名金融信托专家、经济学家孙飞博士等一班具有创新与前瞻思维的青年学者以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从三位一体的综观视角研究了信托业治理制度的诸多问题,提出中国信托业的优化治理理论与优化治理模式,勾勒了中国信托业发展趋向与优化发展模式,并将公司治理理论与优化理论导入信托领域,以此构筑了中国信托业多维的治理优化理论体系。此种具有前沿性与创新性的治理理论,填补中国信托业治理优化理论的空白。此外,本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信托理论体系及优化发展模式上都实现了创新。特别是在书中作者明示了中国信托业治理缺陷的根源即是信托公司“关键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对此,作者特别引进了“股东——雇员分享治理模型”和“内外部人博弈治理模型”两个模型设计,创新性的建立了“中国信托公司高能多元优化的治理模式”。
行业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行业内的深刻变革就是难免的。这对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我国信托业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作为中国第一部信托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原创性专著,真是弥足珍贵。东中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及金融研究所隆重推荐此书,希望此书的出版发行能够为信托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帮助。
最新资讯
-
05-05 0
-
08-20 1
-
08-19 1
-
08-04 1
-
08-20 2
-
08-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