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魔术:理财产品变贷款

发布时间:2019-08-19 12:52:15


银行将贷款债权卖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做成理财产品通过银行卖给投资者。
经由这条蹊径,银行让出了利润,却腾挪出了新的信贷额度。但是,货币政策的精准程度却因此打了折扣,而一旦坏账大量出现,没有准备“救命钱”的银行很可能无力自救。
银行们正在忙着将已经放出的贷款转给别人。
广东省某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李应告诉记者,近两个月来,已经先后有3家银行来要他签下“债权人变更”的合同。
明明是银行的贷款,为什么债权却“易主”呢?
其中奥妙在于:进入下半年,央行对信贷政策开始“动态微调”,银行的信贷额度缩减,只好采用这种腾挪术——通过信托公司,将原来的贷款转变成为理财产品。投资者购买之后,就成了这笔贷款的“债主”。
对于银行而言,贷款已经还掉了。这种贷款信托理财产品并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不属于银行账面上的贷款。于是,信贷额度就这样被腾了出来,可以再拿这些钱贷给其他企业。“我们行下半年贷款投放量不会很大,但企业的需求比较旺盛。我们可以通过对接信贷资产,提供理财产品的方法,盘活资产,既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也为客户理财。”中信银行信贷部总经理孙建林在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的这番发言,被认为是银行使用信贷理财产品最直接的表白。
据理财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统计,今年以来,仅是已公布的,全国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金额超过1万亿,其中发行数量的四成属于上述这种“转移”出来的贷款。
这个数字被银行人士普遍认为偏于保守。按照银监会的数据,2008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达到3.7万亿元,但从未公布信贷类产品的规模状况,如果也按照四成简单匡算,这些隐秘的贷款将超过1万亿元。
业内预计今年银行新增贷款约10万亿,那么,实际上发放的贷款有可能超出年初目标的10%。这些不进入统计的贷款,将使得货币政策无法进行精准的数量控制。
广东建行:200亿
广东建行就是其中一个样本。
由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出的“天天利”、“周周利”以及“季季利”等理财产品,就是这一逻辑的产物。
这系列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之后,募集的资金买债券、打新股,也投资信托受益凭证,即贷款置换:将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贷款打包。
一位建行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相比投资债券、打新股这些收益不够稳定的途径,购买贷款是坐收渔利——挂信托公司的名号,由投资者出钱接盘,银行依然获得部分利息收入。所以,贷款置换在理财组合中占大头。
以前由银行独享的利息收入,现在变成了投资者、信托公司和银行“三分天下”。以贷款置换涉及最多的1-3年期贷款为例,其基准利率为5.4%,而依据目前的银行惯例,一般对优质企业的利率会下浮10%至4.86%。
在“天天利”产品中,预计给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是1.4%,信托公司收取0.3%-0.5%的平台手续费,那么银行至少还剩下2.8%的年收益。
至于“周周利”,投资者预期年化收益率是1.63%,则银行也能稳获2.5%以上的年收益。
除了“天天利”这种打包式的理财产品,有的银行还会发售一笔一笔的贷款理财产品。例如,9月下旬建行发售的一款产品,出售的是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铜川电厂的贷款,规定在建行陕西省分行内销售。
即使利润分了一杯羹给信托公司和理财产品投资者,但是银行却从另一方面得到好处:由于贷款已被移出账面,银行不必再为此对应准备一笔填补窟窿的钱,即计提拨备;少计提拨备的钱,加上腾出来的信贷额度,可以让银行重新放贷生利。
于是,广东建行信贷置换的目标是,今年内,将一年至两年内到期的2A级以上的信用贷款(属于银行优质贷款,违约风险很小)都置换成理财产品,涉及金额200亿——预计今年该行全年新增贷款约600亿,如果理财产品目标实现,相当于又增加了1/3的贷款额度。“这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银行。”上述广东建行人士说。
从放贷到理财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全国银行发行贷款类理财产品超过1500款;尤其6月份以后,每个月新推出的信贷类理财产品都超过200款,这样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值得留意的是,在四大国有银行里,相比工行和建行的“积极”,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推出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要少得多——这从侧面印证了理财产品与贷款之间的关系。
对待理财产品的态度不同,与他们各自的放贷策略相关。上半年,建行与工行都在一季度进行“爆发式冲刺”,在二季度即开始主动放缓信贷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在放贷排行榜上由之前的第一和第二,下滑到第四和第三;而中行和农行则随后发力,继续猛烈放贷,所以没有“分心”发售信贷理财产品。
从3月开始,建行与工行都力推信贷资产置换成理财产品,战略目标之一是完成信贷结构调整。
不过,这两大银行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建行推行“授权分行”研发销售策略,而工行走的总行统一设计路线,主推包括信贷资产转让在内的组合理财。
李要深总结了上半年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特点:产品募集资金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政府扶持项目,这些项目投资期长、资金回收速度慢;产品的借款人以大中型企业、市政投资公司和地方交通厅为主。
以光大银行为例,其产品设计配合的借款人特点异常明显,、山西省交通厅、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辽宁省交通厅、中铁股份等“铁公基”部门。
从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期限来看,短的有30天,长的有约300天。业内人士判断,基本为“存量信贷转让为主”。不过,近期有部分信贷理财产品的贷款项目起息日是在今年6、7月,这意味着银行在发放一笔贷款仅两三个月后,就迫不及待地用理财产品来置换这些新增的贷款了。
风险
如果贷款出现坏账,事情将会怎样?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直接的风险是几乎所有信贷类理财产品说明书上都出现的“非保本”字眼——不是稳赚不赔的,亏钱的可能随时存在。说明书上的风险提示也相当详细:借款人不能及时还款的信用风险、利率可能发生变化的市场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需要资金时不能随时变现的流动性风险,还有政策风险、管理风险、提前终止风险,等等。
而对银行来说,企业还不上贷款并不可怕。广州一位股份制银行的高管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些产品的借款人大多是与银行私交甚密的客户,假如借款人还不上钱,银行会再借新债给他还旧债的。”
他举了一例子:某企业客户数亿的固定资产质押贷款到期,但未能及时还款,此时银行给企业发放一笔近10亿的流动资金信用贷款,而且利率较此前的更低。这样企业可以达到多重效果:既还掉了此前的贷款,又降低了融资成本,还将此前抵押的固定资产“解放”出来,也许随着市场好转等因素企业就能“活”过来。
不过,这样的状况目前尚未出现。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向记者表示,至今仍未出现一例信贷理财产品借款人违约的情况。
但监管者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早在5、6月间,这种表外融资刚抬头时,央行就开始部署摸清其中隐含的风险,而银监会也在考虑控制银行信贷风险的下一步举措,市场上一直流传说,一直属于银行表外业务的贷款信托理财产品将有可能被监管部门勒令变为表里业务,以防范其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