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华人办山寨学术期刊 不管好坏都可发表
发布时间:2019-08-31 19:07:15
“广大熬论文的理工PhD(注:博士研究生)们,你们的福音来啦!现在有一份名叫NatureandScience的期刊,没错,不是Nature,也不同于Science。可是只要在这上面发篇文章,就能往简历里写上:paperpublishedonnatureandscience(注: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过文章)!心动不如行动,你还犹豫什么?哈哈……”
这可不是笑话。2005年,一位自称旅居美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校友”在“北航新闻网”上发文,表示可以帮助“愿在美国NatureandScience上发表英文文章的新老校友”代转论文。
经过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调查,这本杂志除了名称相似之外,和大名鼎鼎的《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毫无关系。事实上,它只是一本由旅居美国的华人所创办的,目前没有太多学术影响力的英文期刊。
2011年8月5日,身在美国纽约的杂志主编马宏宝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提及难免让人想入非非的杂志名称,马宏宝颇为得意地说:“自然和科学是天底下最好的词了,自然就是自然世界,科学是一种人类活动,这两件事是全世界人最感兴趣也最重要的东西。这么好听的名字,既然现在还没有别人用,那我们就注册这个。不管本身能够办到什么程度,至少使用的这个名字是最好的。”
只要是认真做科研,符合科技论文格式要求,不管水平好坏,都可以发表
2003年,马宏宝发起创立了马斯兰德出版社(MarslandPress)以及旗下的期刊NatureandScience。他介绍说,这个出版社是一家“有美国刊号、在美国纽约工商登记注册过、每年向美国政府纳税”的私人出版公司。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有些科研工作者,工作半辈子做出的研究成果,因为不是改变世界观的大发现,所以不能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公布出来,这本身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只有大科学家、有大把科研经费的人才能向世界公布他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论文的发表,来给人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可以公布自己的研究结果。”
或许因此,这本名字听起来很像两本顶级期刊的合体——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的杂志,对稿件要求是“只要是认真做科研,符合科技论文格式要求,不管水平好坏,都可以发表”。
相比之下,《自然》和《科学》只接受“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科技论文”。这两本收录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的期刊,影响因子都在30以上,以学术顶尖著称全球。
NatureandScience的学术指标就没那么耀眼了。它既没有被SCI收录,也没有影响因子,更难找到印刷版本。据马宏宝说,除了寄送一本给美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或者发稿人索要纸版期刊,这本杂志一般并不印刷。
据“老校友”称,身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博士毕业生的马主编,平时在美国一家医学机构担任研究员,下班后负责运营整个出版社及其旗下期刊。
创刊初期,NatureandScience还是季刊。随着投稿量的增大,从2009年开始,它改为月刊,每期刊载15篇左右的文章。
马斯兰德旗下的期刊群也不断壮大为9本。除了“理工科熬论文的福音”,出版社还“贴心”地为其他学科研究者带来“福音”——比如名为StemCell的英文期刊,这个名字和世界顶级医学期刊《细胞》(Cell)旗下的子刊《细胞干细胞》(CellStemCell)极其相似;还有名字颇显本土气息的《美国科学通讯》(JournalofAmericanScience)和《纽约科学通讯》(NewYorkScienceJournal)等等;至于英语欠佳者,可以选择接受中英文论文、博客文章、小说等各种题材的《学术争鸣》(AcademiaArena)。
其中,NatureandScience的内容可谓无所不包:既有纯粹介绍现有研究成果而无新见解的论文,又有和主流观点有出入的文章,更有令人眼界大开的故事。在2009年第11期上,长期致力于永动机发明的孙纯武发表了英文论文《创立统一场论》(EstablishmentoftheUnifiedFieldTheory)。他在致谢中说,自己并不通晓英语,全文由一位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翻译。
在2011年5月份的期刊中,署名为SoleilmavisLiu的作者发表了题为《大陆的四个角》(TheEndsoftheEarth)的文章。文章仔细论证了《圣经》中多次提到的“地极”(地极又叫地球的四个角,原文作者注),分别是位于中国山东威海的东极、位于北美的西极、位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极以及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北极。
论文发布后可以继续修改
马宏宝解释说,杂志对发稿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是使用严格的论文格式撰写。他信心满满地打包票说:“所有发表的论文都是格式完整且正确的科技论文,有标题、摘要、通讯作者邮箱、正文和参考文献等等,语法也没有大问题。”
对其他学术期刊来说,这是不必特意强调的最起码的要求。《自然》杂志列出的论文格式要求,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两页A4纸。不过,真正决定论文能否发表的标准是“从未发表过的研究结果”、“拥有超凡的科学意义”和“满足跨学科研究的共同利益”。
相比之下,马宏宝承认,在Natureand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包括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到底有多大的意义,编辑都没有办法保证”。他的理由是“每个月都有好几百篇投稿文章,要每一篇文章都严格控制,从人力、物力和资金上都是不可行的”。
据那位“老校友”介绍,马斯兰德出版社大约有9名编辑,但大多是兼职,每天在家收发邮件、审校论文。马宏宝还补充道,出版社在纽约、密歇根、台湾以及陕西、黑龙江、河南、湖北、广东都有“帮忙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帮忙审稿、校对和排版。
以审稿环节为例,马宏宝表示大部分时候并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但他却保证审稿人一定是对这个领域颇为熟悉的大学教授、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有时候,他甚至需要投稿人来提供审稿人。
同时,他也不能保证审稿后的稿件是否合格。对于抄袭现象,这本杂志的独门法宝是提前两个月把文章发布到网上,欢迎举报,“这招比编辑把关有效多了”。
这些做法并不存在于《自然》和《科学》的择稿操作中。这两家杂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各自阐述了严格而规范的择稿、审稿、定稿流程。以《自然》为例,为了保证公正,免于科学上或者国别上的偏见,《自然》不聘请资深科学家做编委会,也不附属于任何科学组织或者社会机构。最终决定权在于编辑,而非审稿人手中。
由于要求高,这两本期刊的稿件通过率只有8%左右。一旦被拒稿,这两家都不建议继续投稿。
相比之下,NatureandScience十分“贴心”,不仅审稿期间可以改稿,在稿件正式发布后还可以继续改。那位老校友所发表的稿件就是“经过重大修改后发表”的,而“编辑和审稿人根本不会给你提什么意见,你自己哪天想起来了,想改哪里改哪里”。
最新资讯
-
08-10 0
-
08-12 0
-
08-28 2
-
04-01 1
-
01-26 0
-
11-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