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突破之道

发布时间:2020-02-14 19:29:15


关注热点 抓住民生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竞争纷起的格局下,。因此,党报必须用极大的热情关注热点,抓住民生,在报道上抢先机、争主动、做主流,跳出老套路,。

  把握敏感 找准热点新闻

,,,先行者的角色仍是党报的魅力。要保证做到这一点,,并在实践中把握敏感度。

,其专业性较强、法言法语较多。记者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及相关基本知识,为写准、写好、,力求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其次,,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把握报道的敏感度,,做到笔下有党的事业、有群众的利益、有社会的良知。

  2006年秋,在厦台商、台生主动参与厦门地方选举,这在福建省开了先河。这一线索不仅有着极高的新闻价值,,《厦门日报》的记者在抢抓新闻的同时,始终保持头脑不发热,坚守大局意识和两岸敏感底线,而不是有闻必录、必发。当时,各家媒体闻风而动,纷纷出击寻找采访对象,一位报名参选的台商因为不堪一些媒体记者的频繁骚扰及个人信息被公诸报端,对一些媒体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这一事件的进展中,《厦门日报》的记者充分尊重被采访者本人意愿,准确把握报道尺度,,更注重体现厦门地方选举的主旋律,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也因此率先获得了第一手素材。

  紧扣民生 解析社会热点

  长期以来,,初涉者也总被告知参考前辈的套路,导致大量“旧瓶装新酒”类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虽然,照此规定动作形成的新闻报道不易出错,却也难免陷入程序性报道的窠臼。

  事实上,、,可谓时政类新闻宣传的富矿,也是党报唱好新闻宣传主旋律的主力军。在冗长的会议中,记者要始终做到思维敏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在海量的素材面前,挖掘出社会热点、民生关注点,发现独家新闻。

  为此,做好事前乃至事中的工作尤为重要。当一大堆素材摆在案头,整合、加工、包装的过程,将直接影响着报道的成功率。在这方面,角度的选择、形式的创新、语言的运用等都需要多加思考。同时点睛之笔将有助于化枯燥为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内容要更多地体现思想的活力、法的生命力。

  比如,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安全与否,关系着百姓的身体健康,是民生的重要一环,。2010年10月,有记者在采访“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与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代表议案办理结果“回头看”的新闻时,不是简单地反映政府做了些什么工作、代表对办理结果感到满意云云,而是把眼光放远、把角度放深,写出满意背后的遗憾、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引用代表生动、形象的语言行文,同时连续刊发后续报道,让代表的意见、政府的表态及可以预见的成效一起见诸报端,放大信息量,把“水”这一最大的民生热点新闻做深做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深受市民好评。

  “小题大做” 丰富热点主题

,虽然版面上看似热闹、壮观,却很容易让受众“消化不良”。为此,笔者认为,提前介入,未雨绸缪,对众多的新闻线索进行“排列组合”,分配采访刊发时间段,。比如,会议前刊发成就性的新闻、会议可以预见的看点等,,会后刊登代表的议案、建议落实情况,或闭会期间,,。

  拥有第一手新闻素材是做足“功课”的前提,但有时题材并不大,很多情况下,一线记者都是单枪匹马地“作战”,如何才能使小题材产生发散效应,使记者一人的独奏,变成有采编力量支撑的大合唱,并最终形成报道气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食品卫生与安全是百姓的热门话题,是一大民生工程,。此前,在有关食品安全法的培训中,《厦门日报》的记者配合采访、分工写作,既有专家、学者的观点,又结合厦门实际,把食品安全的专题报道做深做足,形成了《发现“问题食品”必须立即召回》、、《如何吃得放心 院士教您三招》、《生鲜食品鲜不鲜 鼠标一点就清楚》等一组视点稿件及新闻图片的组合报道,以整版的篇幅刊发,形成较强冲击力。,这组报道帮助他们对《食品安全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报道内容表达了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强烈诉求,加深了百姓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认知,得到了较多的相关常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