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副刊 怎样坚守文化品位
发布时间:2019-08-27 14:22:15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报业发展日渐成熟,坚守报纸副刊的文化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报纸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副刊的文化品位直接关系着报纸的整体形象。因此,坚守报纸副刊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地市报副刊则更是如此。
遵循规律 提升文化格调
坚守报纸副刊文化品位,主要体现报纸副刊是否干预、反映社会生活,是否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否寓有新意和文采,是否健康有益、催人奋发向上,是否丰富多彩、篇幅适当,是否对读者具有时空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性等。
人们在工作生产之余,需寻求生理和心理的放松,使生活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因此,读者阅读报纸副刊往往是为了消遣娱乐。消遣娱乐有高雅与低俗之分。高雅的副刊能够成为读者“精神的领地、思想的家园”,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低级庸俗的消遣(如赌博、淫秽之类)则具有危害性,腐蚀人心,毒化社会。
就报纸副刊作品而言,其报告文学、通讯、特写,应该通过具体的形象去讴歌时代、讴歌改革、讴歌英雄人物;其杂文言论作品,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思想,批评各种违背党的领导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不良倾向;其散文小说等不能乐道于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的描写,不能借口发探索性作品而在作品中有损党和人民的形象,尤其要防止格调低下、追求低级趣味的倾向;其科普作品要注重科学性,积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大众生活健康服务;其他娱乐性栏目,也不能借口增加趣味性而发那些悖于常理、稀奇古怪乃至畸形猎奇的作品。
本地文化 彰显地方特色
挖掘本地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是坚守地市报副刊文化品位的一大法宝。“是地方的,就是民族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市报副刊要赢得读者,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挖掘本地文化,既具有地方性,又具有接近性。地方性是指副刊应当立足本乡本土,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所谓接近性,就是要求副刊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反映与本地相关的人和事,反映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当地的人物和当地发生的故事最易引起当地读者的兴趣,这是由其地方性和接近性所决定的。
本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是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地市报的文化资源优势所在。本地读者在文化心理与生活经验上与本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是生存环境提供给地市报副刊的最优厚的条件。报纸副刊反映本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人文韵味,与本地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报纸副刊的鲜明特色。
内外合力 增加文化内涵
一张地市报受地域影响,发行范围较窄,知名度较小,名人大作往往也很有限,只有通过内引外联形成合力,才能提升地市报副刊的文化内涵。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动本地老作者、发掘培养新作者撰稿;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面向全国联系一批知名作家、作者出点子、供稿子。
近年来,《邵阳日报》副刊在《双清》栏目中推出了《湘西南艺术家巡礼》,以整版、半版形式推介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邵阳籍艺术家,内容包括艺术家近照、代表作品、简历和相关评介,聚拢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者队伍。在发动许多本地知名作家为副刊供稿的同时,《双清》特辟《新人出场》栏目,提供大幅版面刊发那些质量好的文学新人的作品。这样,从整体上提升了该报副刊的文化内涵。
雅俗共赏 满足读者需求
当今,报业发展迅猛,报纸副刊随之发展空前。副刊以读者的多元阅读为取向,以致出现副刊内容越来越多,逐步形成“大副刊”的格局。作为地市报副刊要面向读者、贴近读者,充分发挥文艺的多种功能作用,由传统的文化、文艺类向多样化、多类别发展。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在报纸副刊中都能够找到自己所关心、所感兴趣的内容去浏览、去阅读,以启迪人们的智慧,美化人们的心灵。
为了满足读者的“寻趣”心理,笔者认为,需坚持走“大副刊”的路子,在具体的办报方针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原则,既为那些文化层次高的读者提供展示其思想的平台,也关心普通人的声音和呼声;既突出文学的“阳春白雪”,也反映老百姓的“柴米油盐”。
实践证明,坚守报纸副刊的文化品位,吹响的是一曲嘹亮的文化号角,担当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不但新闻性能够得到明显强化,文艺性也逐步让位于生活化,综合性可分解为专题性,集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副刊”,并以独特的视角成为报纸的一方绿地。
最新资讯
-
03-18 0
-
08-06 1
-
08-07 2
-
02-14 1
-
06-06 1
-
09-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