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同行会聚武汉研讨第二代都市报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18 20:39:15


业界习惯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的都市报为第一代都市报,把本世纪以来在同一集团内创办的第二张市民报称为第二代都市报。第一代都市报的创新探索,把中国报业带入一个新的高度。而同为强势集团下的第二代都市报,如何走出党报和第一代都市报的光环,分到属于自己的市场蛋糕?
11月17日,全国第二代都市报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近20家全国第二代都市报负责人集聚江城,研讨都市类媒体如何打造特色、强化个性、铸造品牌。大家一致认为,第二代都市报生存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两条“线”:一要抓住主旋律这条“生命线”,二要抓住市场化这条“生存线”。要不断在同质化竞争中“求异”,更注重服务性、更关注民生话题,把新闻做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百姓。
报业分众化的成功探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的都市类报纸迅速发展壮大,各个中心城市都出现了一到两家占据相对或绝对优势的都市报。但随着我国报业集团的相继成立以及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多数报业集团又开始创办第二张都市类报纸。
业界曾归纳了第二代都市报的3种成长模式:一是基于省级党报集团的“双都市报战略”,为巩固现有市场占有率,覆盖第一代都市报市场“死角”所创办的报纸,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创办《楚天都市报》之后又推出的《楚天金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创刊《华西都市报》之后又推出的《天府早报》等;二是基于市级党报集团面对市场挑战所推出的报纸,如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武汉晨报》等;三是游离于省市两级党报方阵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创办的《长江商报》等。
记者了解到,作为第二代都市报的“领头羊”,于2001年11月18日创办的《楚天金报》同全国各地其他第二代都市报一样,一诞生便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但由于始终秉承着“负责、实用、好看”的办报理念,该报如今在零售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上居武汉市场第二位,连续8年广告收入过亿元、年利润以千万元计。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刘九洲认为,业界在讨论《楚天金报》的成功要素时,多认为是“责任担当”与“创新追求”,这并不错,但若再往更深层次挖掘,在这两个要素的交汇点上,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成功要素——人文情怀,这才是《楚天金报》能成为第二代都市报杰出代表的真正密码。刘九洲说:“仅以今年的几篇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报道为例,处处都蕴涵着人文情怀,概括起来有三:一是用平凡写出伟大,二是给平民立英雄传,三是从普通里品读出特殊。例如,郧县‘以背为桥’的民办教师邹桂芬、‘最美护士’街头3次抢救休克妇女,都是突出对生命的关怀,展现人性的闪光点。用心感受、用情写作,让我们看到了《楚天金报》的责任担当与创新追求,也体现了该报的报格与魅力。”
“第二代都市报是报业创新中产生的一批先锋媒体,也是当前发展正劲的强势媒体,是我国报业探索分众化、差异化的新锐媒体。”《信息日报》总编辑彭平说。
错位经营 找准定位
在《新快报》编委王星看来,第二代都市报诞生之时就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一是“老大哥”遥遥领先并已经建立起优势,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二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目前,报业市场更加成熟和饱和,作为后来者和相对弱势的第二代都市报的境况并不十分乐观。在此情况下,第二代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陆地认为,有着明显地域化特征的都市类报纸,只有牢牢把握住“三气两势”,才能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三气”,即指都市的气息、气质与气势,一份优秀的都市类纸媒风格,应是其所在地域都市文化的内化,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地方特色;“两势”,则是指报纸应通过主动与读者的广泛互动来造势,通过参与有公信力、影响力的社会活动来借势,从而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
在《现代金报》执行总编辑刘冬赋看来,第二代都市报要走主流化的道路,就是要贴近老百姓,贴近普通读者,用群众的眼睛来观察、传播主流价值。
对此,《齐鲁晚报》常务副总编辑、《生活日报》执行总编王金龙深表认同。他认为,当前都市类媒体应超越简单的告知功能,做新闻背后的东西;应改变记者仅仅采集新闻的传统职责,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而在《新闻晚报》总编辑钮也仿看来,目前,第二代都市报应以更强的市场意识,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前提下,在经营上寻求新的突破。“报纸的核心资产就是读者,抓住了主力读者群,第二代都市报也就拥有了自己的未来。以《新闻晚报》为例,‘新上海人’就是上海这座极具包容性城市的新支柱,这就是我们要抓的目标群体。怎样将主流价值观念导入目标人群,要求报纸从内容、形式、内在流程设计等方面,不断变革。需要强调的是,改版不是宗旨,只是业务链上的一个环节。”
“第二代都市报创办之初,与第一代都市报相比,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到了2005年,很多第二代都市报提出差异化办报思路,但大多只是在某些报道上体现差异化,市场定位仍是重复的。实际上,差异化办报应体现在读者群和市场的差异。”《当代生活报》常务副总编辑刘军说。
突出个性 做足服务
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第一代都市报无论是从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等方面,增长速度均在减缓。而第二代都市报由于和第一代都市报存在同质化竞争,生存环境更加艰难。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第二代都市报又该如何突围?
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看来,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是摆在传统纸媒经营者案桌上的难题,如何“求解”?首先,纸媒新闻理念与网络信息理念要“和而不同”。网络信息个性化十足,纸媒新闻也应在语言风格、内容编排、版式设计等方面更加个性化;其次,网络消息“快而不深”且真伪难辨,纸媒报道则“深而不快”、周期较长,但优势在于其权威报道和深度报道;再次,纸媒可整合采编力量与网络技术资源,实现“无缝对接”,进军互联网和客户终端,继续革新报网互动模式,如广州日报社的“大洋网”滚动新闻发布平台、成都日报社的“成都全搜索”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