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五”产业优化升级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8-03 23:42:15
</script>
发布部门: 福建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闽政[2002]1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五”产业优化升级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和意见径报省计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福建省“十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拓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九五”时期,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重点培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集团)和名优产品。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的21.7∶42.4∶35.9调整为2000年的16.3∶43.7∶40.0,形成了福建炼化、冠捷电子、中华映管、戴尔计算机、厦华、实达电脑、东南汽车、厦工、厦门太古、翔鹭纺纤、柯达、正新橡胶、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南纸、青纸、福耀玻璃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优产品,推动了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但是,我省产业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产业总体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突出表现为: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来支撑和带动产业升级,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较低;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链群,难以通过产业协作配套和上下游延伸来推动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食品、服装、造纸、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发展趋慢,优势弱化等。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结构调整促发展是“十五”经济工作的主线。应从加入WT0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明确“十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顺利进行,为福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依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要求,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发展壮大产业链群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优化提高第一产业,提升壮大第二产业,积极拓展第三产业。重点构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培青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工业产业,着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和信息业。经过5年的调整,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和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进而达到产业结构高优化、产业技术先进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生产协作专业化,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及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存量资产盘活与增量投入相结合,推进产业重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2.技术创新原则。以技术升级为基础,大力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3.外向带动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抓住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等机遇,以闽台合作为重点,继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的纵向深化发展与升级,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
4.规模效益原则。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群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配套能力。
5.区域特色原则。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确立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建立和发展区域间合理分工协作关系,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与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相适应的特色产业结构。
(三)调整目标
到2005年,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有较大提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进入全国前十位,产业结构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至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6:42(当年价),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调整到40%左右。
至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按界定12个工业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
至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集团)13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且具有自主开发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55家;培育发展生产专、精、特、新等特色产品,具有高出口创汇、高经济效益的科技先导型中小企业300家。
至新创省名牌产品200个,争取形成全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35个,创世界品牌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大中型企业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基本建立企业技术中心;55家大型企业(集团)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3%,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当年全国先进水平,其中30%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5%以上,重点实施技术成熟及完成中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
至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以闽东南为重点,以福厦漳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海峡西岸电子信息基地;以湄洲湾沿岸,厦门海沧为重点的石化基地;以福州青口汽车城为中心的汽车及配件基地;以厦门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与飞机维修基地;以漳州、福州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以南平、三明、龙岩为重点的林业基地;以武夷山、厦门、湄洲岛为重点的旅游基地;以沿海港湾为重点的海洋开发基地。
二、方向与重点
(一)构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
根据我省农业资源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加速建成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至构建临海蓝色产业带,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步伐。我省海岸线长且港湾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业是我省的一大优势。做好“海洋”这篇文章,是未来福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近中期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建设海洋农牧化工程,抓好10-30米等深线浅海养殖。重点抓好东山湾、东吾洋等十大海洋牧场,实行近海限额捕捞制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重点拓展南太平洋、南美、南亚、南非、北太平洋等渔场。二是着力抓好品牌经营。加大对东山海魁水产有限公司、闽东大黄鱼集团公司等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加快福建鳗业集团公司、远洋渔业公司、水产加工集团等规模经济企业成长,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抓好海产品加工增值。在抓好鱼、虾、蟹、贝、鱿、藻等产品加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福州和厦门冷冻食品、海藻制品加工,宁德和泉州的海捕虾加工,漳州的贝类加工等。积极推动各地海水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包装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鼓励支持进口海外鲜活产品的加工出口。四是认真抓好市场流通。建设好泉州华洲和福州鳌峰洲水产批发市场,增强市场吞吐能力,提高市场的经营设施水准和管理水平,逐步按国际惯例规范交易行为,把这两个批发市场培育成华东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水产交易中心。
至建设山区绿色产业带,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山区是我省商品粮、珍稀食用菌、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竹笋、茶叶、水果和名优特新经济林等农林产品的综合经济发展带,又是绿色旅游的宝库。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稳定提高优质米生产。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
的契机,大力推广种植优质品种和提高规模化经营,扶持优质米产业化发展,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突出抓好泰宁县国家级“种子工程”试点和省三个种子统供试点县建设,积极探索种子产业化经营之路。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扶持好长富、大乘、天香、圣农实业等企业为骨干的畜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有市场潜力、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沙县板鸭、大田肉兔等畜牧业,促进剩余粮食的有效转化增值。鼓励各地畜牧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畜牧服务,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促进公司加基地或公司加农户的顺利发展。三是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从培育品牌农产品生产入手,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突出特色,带动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新型珍稀食用菌,改变早晚熟水果品种,以适应市场要求,提高产品价值;发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宁德天山绿茶的品牌效应,整合茶叶生产,提高规模效益和茶叶产品出口竞争力;扶持山区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抓好南平、三明、龙岩的林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永林集团、青纸、南纸等企业的“林板结合”或“林纸结合”,扩大人造板材、制浆造纸的生产能力;加快培育森林旅游、竹木精深加工、花卉等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至培育闽东南高优农业带;加大推进外向农业力度。一是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基地。以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莆田闽中脱水蔬菜厂等企业为重点,带动闽东南沿海的蔬菜生产加工与出口;加快发展永春、长泰、南靖的芦柑,平和蜜柚与福鼎四季柚,坂仔和天宝香蕉,漳浦和莆田的龙眼、荔枝,福州橄榄等,抓好漳州、漳浦、福州、罗源的特色花卉产业。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品种改良、保鲜贮运,重点扶持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名牌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结构升级。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福州果品、同安果蔬、漳州花卉、平和与芗城的香蕉批发市场,以及闽南和福州林产品交易市场等的建设,带动区域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提高农业外向度。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漳州、福州)等众多优势,提高农业对外合作层次,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和农业高新技术,创办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我省蔬菜、花卉、名优水果、茶叶、水产的加工与出口,发展现代农业、创汇农业。
(二)培育壮大三大工业主导产业
从我省比较优势、产业特色、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出发,筛选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中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龙头项目,培育壮大拥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强化技术的研发、引进吸收和创新工作,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及网络技术,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着力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后道加工,大力扶持和加强各种芯片的设计,提高开发能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产品、数字音像产品、通信终端设备、显示器件及新型元器件等四大主导产品。加快形成新一代数字彩电、DVD、数字机顶盒、调制解调器、数字移动通信设备、多功能电话等产品为主的数字音像和通讯终端及网络产品,智能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电子芯片等产品为主的规模化计算机及集成电路系列产品等2个主要产业链。以此带动高分辨率彩色显示管、彩色液晶显示器件、光电器件、DVD机芯等新型元器件和关键配套件产品等系列开发和生产。力争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6%提高到24%以上,其中四大主导产品占电子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
至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工业。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整合传统机械工业,培育壮大以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制造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着力巩固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船舶修造和航空修理等五大类主导产品,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系列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环保设备等高技术产品。重点发展汽车以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船舶修造,载装机、叉车、筑路机械和港口机械为主的工程机械系列产品,输变电配电设备及线缆产品系列等4个主要产业链,带动电机、柴油发电机组、农机、塑胶加工机械、轴承和机床等一批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建成结构合理煤约经营。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能基本满足产业技术装备需要的机械工业。力争全省机械装备工业(界定6个工业行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4.5%提高到15%以上,其中五大类主导产品产值占机械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左右;主要机械产品有50%以上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至努力发展石化工业。以福炼公司为基础,以扩建炼油、新建乙烯为龙头,促进“炼化一体化”工程建设,以此推动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系列开发。采取以上游带动下游、以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战略,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改造提高无机化工,实施以优势企业为载体的集团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三大类产品。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系列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等2个主要产业链,带动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橡胶深加工、塑料加工、化纤、氯碱等开发和生产,使我省石化工业成为规模效益型、综合利用型、出口创汇型的主导产业。力争全省石化工业(界定5个工业行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4.7%提高到16%以上,其中三大类产品占石化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石化后加工系列项目部分开工建设或投产,初步形成湄洲湾石化基地和海沧石化后加工基地。
(三)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运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的变革;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森工造纸、食品饮料、纺织面料及服装鞋业、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群。
至森工造纸。利用我省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提高森林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通过林纸、林板结合,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继续保持我省森工造纸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以青纸、南纸、龙岩造纸等企业为主,进一步配套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积极促进联合,争取组建大型制浆造纸集团;以木为主,多种非木纤维并用,增加废纸利用,重点发展新闻纸、文化用纸、牛皮箱板纸和瓦楞纸及白纸板、生活用纸等系列产品;以福州人造板厂、永林集团为主,重点发展中密度纤维板和新型刨花板,加大以小径材、竹材为原料生产人造板的发展力度,提升木材深加工水平。
至食品饮料。立足资源优势,建立原料基地,调整产品结构,巩固罐头、啤酒饮料、茶叶等传统产品,大力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保健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依托,采用高新技术,实现饮料食品保鲜、深加工,为不同层次居民生活供应安全、营养、便捷的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啤酒饮料等。
至纺织面料及服装鞋业。以石化下游化纤原料及涤纶、腈纶、丙纶、氨纶等化纤产品为主,开发高仿真织造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档织物面料质量和染整水平,重点抓好时装、衬衣、牛仔服、针织服装和制鞋五大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服装产业群和晋江、莆田的鞋业产业群。大力发展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
至建筑材料。以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及住宅建设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深加工系列产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设计、加工及综合配套的能力,发展中高档卫生洁具、墙地砖、釉面砖、抛光砖、微晶玻璃等中高档建筑陶瓷产品。加快调整水泥产品结构,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新型高效粉磨技术,增加旋窑水泥生产;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培育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扶持重点新型建材企业做大做强。利用我省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建设非金属矿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集中力量关停、淘汰一批小水泥、小钢铁、小化肥、小糖厂、小啤酒、小造纸等企业和生产能力。建材行业要按计划淘汰Φ2.2米及以下机立窑生产能力;冶金行业要淘汰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淘汰横列式小型轧机生产能力和中(工)频炉浇铸供轧制用地条钢坯生产能力;化肥行业要压减碳铵和磷肥生产能力;轻工业要继续压减制糖生产能力,淘汰啤酒落后生产能力,调减制盐生产能力,淘汰造纸落后生产能力,限制发展低档修面革;纺织行业要淘汰落后的棉纺锭、毛纺锭、缫丝生产设备等。
(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加快应用开发研究。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方面。自主开发一批技术,引进消化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注意技术的集成,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千亿”科技产业化工程,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中相对成熟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或直接引进国内外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培育销售额上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着力实施技术成熟及完成中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6.7%提高到2005年的25%。
至生物工程与新药。以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新药创制、中药现代化、制剂新技术、海洋资源利用等新兴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依托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积极发展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工程药物和海洋药物,促进医药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依托农业生物技术、食品制造技术等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和新开发技术,重点发展转基因饲料酵、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畜牧水产、生物农药等农林牧渔新品种和深加工,带动整个生物工程与新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至新型材料。发挥我省物质结构、人工晶体、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发展以晶体材料、陶瓷复合材料、自清洁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特种工程材料、冶金新材料和化工建筑材料、新合纤、装饰装修材料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
至软件产品。以福州、厦门两个软件园为龙头,大力开发中文信息处理、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管理系统、信息服务、金融与财税、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面向市场,培育发展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软件产业集团,使软件产业逐步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主导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
至环保产业。发展以水和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及储存技术、环保监测仪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以龙净、丰泉、新大陆环保公司等为主,发展燃煤电站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装置,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装备,城市垃圾处理装备等环保机械。引导相关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和自主开发先进技术,研发环保新产品,建设环保装备生产基地。利用生物技术、物化技术进行污水和制鞋业的三苯、废气的处理等。
(五)发展壮大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突出“山海、台侨”特色,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观念,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旅游点线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着力培育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发展旅游产业,逐步把我省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景点布局合理、交通安全便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富有特色的我国著名旅游区和旅游强省。争取到2005年,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20万人次,旅游创汇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客5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0亿元人民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6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相当于全省GDP的10%。
至构建五大旅游区,优化旅游资源结构。一是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二是构建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滨海商贸旅游区;三是构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区;四是构建闽东山海风光旅游区;五是构建闽西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区。优先发展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以福州为中心的省会旅游区,并加强山海旅游协作。
至开发旅游名牌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突出打好武夷山、湄洲岛、福建土楼、鼓浪屿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和商贸休闲度假等主题的旅游,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着眼于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推出创新意识强、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的大型旅游产品,提高购、娱的比例。重点建设武夷山、厦门、泉州、湄洲岛、金湖等旅游基地和十大旅游重点项目。
至拓展三大旅游市场,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结构。坚持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一是大力拓展国内旅游,把发展国内旅游作为活跃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重点以省内客源市场为基础,着力开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客源市场,并创造条件北扩西进,拓展新的客源市场。二是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以台港澳市场为主体,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为重点,加大欧美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发达国家游客在境外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旅游商品外汇收入比重,接待境外旅游者和旅游创汇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适应两岸形势发展要求,发挥厦门、湄洲岛等实行台胞落地签证的优势,拓展海上直航旅游,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湄洲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三沙、武夷山为前沿基地的对台旅游格局,使我省成为台湾游客进人大陆的开放口岸及中转站。三是逐步扩大出境旅游。发挥我省的人文、区位优势,组织国内游客出境旅游。重点做好香港游、澳门游、东南亚五国游业务。同时,努力开辟和做好赴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国旅游业务,扩大出境游目的地。
(六)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业
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逐步建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传输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统一指导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与其它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相互渗透,与国内主要信息市场互联互通,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电子技术手段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咨询服务的水平,促进产业化进程。
至信息服务业。围绕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这一中心任务,加强信息传送和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数据库。信息加工增值。信息系统及设备维护修理、软件开发等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十五”期间的重点,一是积极培育信息市场,合理划分经营型和非经营型信息服务机构,加快信息服务产品商品化和信息服务单位企业化进程。保护信息知识产权,,防止公共信息垄断,促进信息社会共享。二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至电子商务。“十五”期间的重点,一是制定发展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及行业发展整体规划。二是加快电子支付系统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覆盖设区市的专业电子商务配送网络。三是从示范工程入手,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管理、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闽货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快我省旅游电子商务交易网建设。
至咨询中介服务业。努力扩大咨询服务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咨询服务组织,大力拓宽咨询服务业务种类,特别是加强决策、工程、技术、会计、审计、税务代理、海关代理、资产和资信评估、市场调查、管理、法律等咨询中介服务业。加强各类咨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与国际咨询服务业的合作,提升咨询服务的水平,促进咨询业产业化进程。
省计委
2002年2月
发布文号: 闽政[2002]1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五”产业优化升级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和意见径报省计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福建省“十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拓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九五”时期,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重点培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集团)和名优产品。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的21.7∶42.4∶35.9调整为2000年的16.3∶43.7∶40.0,形成了福建炼化、冠捷电子、中华映管、戴尔计算机、厦华、实达电脑、东南汽车、厦工、厦门太古、翔鹭纺纤、柯达、正新橡胶、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南纸、青纸、福耀玻璃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优产品,推动了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但是,我省产业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产业总体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突出表现为: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来支撑和带动产业升级,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较低;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链群,难以通过产业协作配套和上下游延伸来推动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食品、服装、造纸、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发展趋慢,优势弱化等。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结构调整促发展是“十五”经济工作的主线。应从加入WT0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明确“十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顺利进行,为福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依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要求,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发展壮大产业链群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优化提高第一产业,提升壮大第二产业,积极拓展第三产业。重点构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培青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工业产业,着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和信息业。经过5年的调整,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和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进而达到产业结构高优化、产业技术先进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生产协作专业化,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及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存量资产盘活与增量投入相结合,推进产业重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2.技术创新原则。以技术升级为基础,大力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3.外向带动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抓住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等机遇,以闽台合作为重点,继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的纵向深化发展与升级,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
4.规模效益原则。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群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配套能力。
5.区域特色原则。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确立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建立和发展区域间合理分工协作关系,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与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相适应的特色产业结构。
(三)调整目标
到2005年,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有较大提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进入全国前十位,产业结构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至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6:42(当年价),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调整到40%左右。
至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按界定12个工业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
至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集团)13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且具有自主开发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55家;培育发展生产专、精、特、新等特色产品,具有高出口创汇、高经济效益的科技先导型中小企业300家。
至新创省名牌产品200个,争取形成全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35个,创世界品牌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大中型企业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基本建立企业技术中心;55家大型企业(集团)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3%,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当年全国先进水平,其中30%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5%以上,重点实施技术成熟及完成中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
至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以闽东南为重点,以福厦漳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海峡西岸电子信息基地;以湄洲湾沿岸,厦门海沧为重点的石化基地;以福州青口汽车城为中心的汽车及配件基地;以厦门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与飞机维修基地;以漳州、福州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以南平、三明、龙岩为重点的林业基地;以武夷山、厦门、湄洲岛为重点的旅游基地;以沿海港湾为重点的海洋开发基地。
二、方向与重点
(一)构筑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
根据我省农业资源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加速建成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至构建临海蓝色产业带,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步伐。我省海岸线长且港湾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业是我省的一大优势。做好“海洋”这篇文章,是未来福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近中期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建设海洋农牧化工程,抓好10-30米等深线浅海养殖。重点抓好东山湾、东吾洋等十大海洋牧场,实行近海限额捕捞制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重点拓展南太平洋、南美、南亚、南非、北太平洋等渔场。二是着力抓好品牌经营。加大对东山海魁水产有限公司、闽东大黄鱼集团公司等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加快福建鳗业集团公司、远洋渔业公司、水产加工集团等规模经济企业成长,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抓好海产品加工增值。在抓好鱼、虾、蟹、贝、鱿、藻等产品加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福州和厦门冷冻食品、海藻制品加工,宁德和泉州的海捕虾加工,漳州的贝类加工等。积极推动各地海水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包装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鼓励支持进口海外鲜活产品的加工出口。四是认真抓好市场流通。建设好泉州华洲和福州鳌峰洲水产批发市场,增强市场吞吐能力,提高市场的经营设施水准和管理水平,逐步按国际惯例规范交易行为,把这两个批发市场培育成华东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水产交易中心。
至建设山区绿色产业带,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山区是我省商品粮、珍稀食用菌、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竹笋、茶叶、水果和名优特新经济林等农林产品的综合经济发展带,又是绿色旅游的宝库。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稳定提高优质米生产。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
的契机,大力推广种植优质品种和提高规模化经营,扶持优质米产业化发展,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突出抓好泰宁县国家级“种子工程”试点和省三个种子统供试点县建设,积极探索种子产业化经营之路。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扶持好长富、大乘、天香、圣农实业等企业为骨干的畜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有市场潜力、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沙县板鸭、大田肉兔等畜牧业,促进剩余粮食的有效转化增值。鼓励各地畜牧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畜牧服务,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促进公司加基地或公司加农户的顺利发展。三是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从培育品牌农产品生产入手,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突出特色,带动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新型珍稀食用菌,改变早晚熟水果品种,以适应市场要求,提高产品价值;发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宁德天山绿茶的品牌效应,整合茶叶生产,提高规模效益和茶叶产品出口竞争力;扶持山区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抓好南平、三明、龙岩的林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永林集团、青纸、南纸等企业的“林板结合”或“林纸结合”,扩大人造板材、制浆造纸的生产能力;加快培育森林旅游、竹木精深加工、花卉等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至培育闽东南高优农业带;加大推进外向农业力度。一是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基地。以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莆田闽中脱水蔬菜厂等企业为重点,带动闽东南沿海的蔬菜生产加工与出口;加快发展永春、长泰、南靖的芦柑,平和蜜柚与福鼎四季柚,坂仔和天宝香蕉,漳浦和莆田的龙眼、荔枝,福州橄榄等,抓好漳州、漳浦、福州、罗源的特色花卉产业。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品种改良、保鲜贮运,重点扶持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名牌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结构升级。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福州果品、同安果蔬、漳州花卉、平和与芗城的香蕉批发市场,以及闽南和福州林产品交易市场等的建设,带动区域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提高农业外向度。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漳州、福州)等众多优势,提高农业对外合作层次,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和农业高新技术,创办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我省蔬菜、花卉、名优水果、茶叶、水产的加工与出口,发展现代农业、创汇农业。
(二)培育壮大三大工业主导产业
从我省比较优势、产业特色、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出发,筛选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中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龙头项目,培育壮大拥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强化技术的研发、引进吸收和创新工作,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及网络技术,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着力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后道加工,大力扶持和加强各种芯片的设计,提高开发能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产品、数字音像产品、通信终端设备、显示器件及新型元器件等四大主导产品。加快形成新一代数字彩电、DVD、数字机顶盒、调制解调器、数字移动通信设备、多功能电话等产品为主的数字音像和通讯终端及网络产品,智能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电子芯片等产品为主的规模化计算机及集成电路系列产品等2个主要产业链。以此带动高分辨率彩色显示管、彩色液晶显示器件、光电器件、DVD机芯等新型元器件和关键配套件产品等系列开发和生产。力争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6%提高到24%以上,其中四大主导产品占电子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
至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工业。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整合传统机械工业,培育壮大以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制造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着力巩固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船舶修造和航空修理等五大类主导产品,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系列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环保设备等高技术产品。重点发展汽车以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船舶修造,载装机、叉车、筑路机械和港口机械为主的工程机械系列产品,输变电配电设备及线缆产品系列等4个主要产业链,带动电机、柴油发电机组、农机、塑胶加工机械、轴承和机床等一批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建成结构合理煤约经营。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能基本满足产业技术装备需要的机械工业。力争全省机械装备工业(界定6个工业行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4.5%提高到15%以上,其中五大类主导产品产值占机械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左右;主要机械产品有50%以上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至努力发展石化工业。以福炼公司为基础,以扩建炼油、新建乙烯为龙头,促进“炼化一体化”工程建设,以此推动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系列开发。采取以上游带动下游、以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战略,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改造提高无机化工,实施以优势企业为载体的集团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三大类产品。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系列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等2个主要产业链,带动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橡胶深加工、塑料加工、化纤、氯碱等开发和生产,使我省石化工业成为规模效益型、综合利用型、出口创汇型的主导产业。力争全省石化工业(界定5个工业行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4.7%提高到16%以上,其中三大类产品占石化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石化后加工系列项目部分开工建设或投产,初步形成湄洲湾石化基地和海沧石化后加工基地。
(三)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运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的变革;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森工造纸、食品饮料、纺织面料及服装鞋业、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群。
至森工造纸。利用我省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提高森林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通过林纸、林板结合,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继续保持我省森工造纸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以青纸、南纸、龙岩造纸等企业为主,进一步配套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积极促进联合,争取组建大型制浆造纸集团;以木为主,多种非木纤维并用,增加废纸利用,重点发展新闻纸、文化用纸、牛皮箱板纸和瓦楞纸及白纸板、生活用纸等系列产品;以福州人造板厂、永林集团为主,重点发展中密度纤维板和新型刨花板,加大以小径材、竹材为原料生产人造板的发展力度,提升木材深加工水平。
至食品饮料。立足资源优势,建立原料基地,调整产品结构,巩固罐头、啤酒饮料、茶叶等传统产品,大力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保健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依托,采用高新技术,实现饮料食品保鲜、深加工,为不同层次居民生活供应安全、营养、便捷的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啤酒饮料等。
至纺织面料及服装鞋业。以石化下游化纤原料及涤纶、腈纶、丙纶、氨纶等化纤产品为主,开发高仿真织造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档织物面料质量和染整水平,重点抓好时装、衬衣、牛仔服、针织服装和制鞋五大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服装产业群和晋江、莆田的鞋业产业群。大力发展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
至建筑材料。以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及住宅建设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深加工系列产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设计、加工及综合配套的能力,发展中高档卫生洁具、墙地砖、釉面砖、抛光砖、微晶玻璃等中高档建筑陶瓷产品。加快调整水泥产品结构,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新型高效粉磨技术,增加旋窑水泥生产;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培育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扶持重点新型建材企业做大做强。利用我省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建设非金属矿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集中力量关停、淘汰一批小水泥、小钢铁、小化肥、小糖厂、小啤酒、小造纸等企业和生产能力。建材行业要按计划淘汰Φ2.2米及以下机立窑生产能力;冶金行业要淘汰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淘汰横列式小型轧机生产能力和中(工)频炉浇铸供轧制用地条钢坯生产能力;化肥行业要压减碳铵和磷肥生产能力;轻工业要继续压减制糖生产能力,淘汰啤酒落后生产能力,调减制盐生产能力,淘汰造纸落后生产能力,限制发展低档修面革;纺织行业要淘汰落后的棉纺锭、毛纺锭、缫丝生产设备等。
(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加快应用开发研究。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方面。自主开发一批技术,引进消化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注意技术的集成,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千亿”科技产业化工程,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中相对成熟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或直接引进国内外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培育销售额上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着力实施技术成熟及完成中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6.7%提高到2005年的25%。
至生物工程与新药。以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新药创制、中药现代化、制剂新技术、海洋资源利用等新兴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依托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积极发展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工程药物和海洋药物,促进医药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依托农业生物技术、食品制造技术等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和新开发技术,重点发展转基因饲料酵、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畜牧水产、生物农药等农林牧渔新品种和深加工,带动整个生物工程与新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至新型材料。发挥我省物质结构、人工晶体、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发展以晶体材料、陶瓷复合材料、自清洁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特种工程材料、冶金新材料和化工建筑材料、新合纤、装饰装修材料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
至软件产品。以福州、厦门两个软件园为龙头,大力开发中文信息处理、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管理系统、信息服务、金融与财税、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面向市场,培育发展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软件产业集团,使软件产业逐步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主导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
至环保产业。发展以水和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及储存技术、环保监测仪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以龙净、丰泉、新大陆环保公司等为主,发展燃煤电站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装置,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装备,城市垃圾处理装备等环保机械。引导相关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和自主开发先进技术,研发环保新产品,建设环保装备生产基地。利用生物技术、物化技术进行污水和制鞋业的三苯、废气的处理等。
(五)发展壮大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突出“山海、台侨”特色,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观念,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旅游点线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着力培育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发展旅游产业,逐步把我省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景点布局合理、交通安全便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富有特色的我国著名旅游区和旅游强省。争取到2005年,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20万人次,旅游创汇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客5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0亿元人民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6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相当于全省GDP的10%。
至构建五大旅游区,优化旅游资源结构。一是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二是构建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滨海商贸旅游区;三是构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区;四是构建闽东山海风光旅游区;五是构建闽西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区。优先发展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以福州为中心的省会旅游区,并加强山海旅游协作。
至开发旅游名牌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突出打好武夷山、湄洲岛、福建土楼、鼓浪屿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和商贸休闲度假等主题的旅游,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着眼于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推出创新意识强、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的大型旅游产品,提高购、娱的比例。重点建设武夷山、厦门、泉州、湄洲岛、金湖等旅游基地和十大旅游重点项目。
至拓展三大旅游市场,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结构。坚持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一是大力拓展国内旅游,把发展国内旅游作为活跃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重点以省内客源市场为基础,着力开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客源市场,并创造条件北扩西进,拓展新的客源市场。二是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以台港澳市场为主体,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为重点,加大欧美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发达国家游客在境外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旅游商品外汇收入比重,接待境外旅游者和旅游创汇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适应两岸形势发展要求,发挥厦门、湄洲岛等实行台胞落地签证的优势,拓展海上直航旅游,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湄洲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三沙、武夷山为前沿基地的对台旅游格局,使我省成为台湾游客进人大陆的开放口岸及中转站。三是逐步扩大出境旅游。发挥我省的人文、区位优势,组织国内游客出境旅游。重点做好香港游、澳门游、东南亚五国游业务。同时,努力开辟和做好赴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国旅游业务,扩大出境游目的地。
(六)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业
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逐步建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传输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统一指导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与其它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相互渗透,与国内主要信息市场互联互通,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电子技术手段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咨询服务的水平,促进产业化进程。
至信息服务业。围绕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这一中心任务,加强信息传送和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数据库。信息加工增值。信息系统及设备维护修理、软件开发等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十五”期间的重点,一是积极培育信息市场,合理划分经营型和非经营型信息服务机构,加快信息服务产品商品化和信息服务单位企业化进程。保护信息知识产权,,防止公共信息垄断,促进信息社会共享。二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至电子商务。“十五”期间的重点,一是制定发展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及行业发展整体规划。二是加快电子支付系统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覆盖设区市的专业电子商务配送网络。三是从示范工程入手,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管理、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闽货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快我省旅游电子商务交易网建设。
至咨询中介服务业。努力扩大咨询服务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咨询服务组织,大力拓宽咨询服务业务种类,特别是加强决策、工程、技术、会计、审计、税务代理、海关代理、资产和资信评估、市场调查、管理、法律等咨询中介服务业。加强各类咨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与国际咨询服务业的合作,提升咨询服务的水平,促进咨询业产业化进程。
省计委
2002年2月
最新资讯
-
05-17 0
-
04-22 1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保护“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标志图案的通知
08-08 0
-
08-25 1
-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08-11 1
-
08-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