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作者奔波20载讨回著作权
发布时间:2019-11-12 01:51:15
脍炙人口的歌曲《编花篮》一度被认为是集体创作的民歌,因此,为了讨回这首歌曲的著作权,78岁的郭复善整整奔波了20年。最终,经过老人坚持不懈的争取,2008年,河南版权局确认歌曲《编花篮》属于郭复善和钟庭润的原创音乐作品,这位古稀老人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清爽朴实的歌词,明朗欢快的旋律,让这支长期以来被当作河南民歌代表性曲目的《编花篮》,传唱中国大江南北。
然而,2008年3月,河南省版权局颁发的一纸著作权登记证书,却“颠覆”了《编花篮》的身份。这首一度被认为是集体创作的歌曲,最终被确定属于如今都已年逾古稀的郭复善和钟庭润两位老人的个人原创音乐作品。而且,即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5年级《音乐》教材中收录的《编花篮》,将首次署上曲作者郭复善的名字。
鲜活经历谱写经典曲目
2008年夏天,在河南省文联一栋家属楼里,从郭复善手里接过河南省版权局颁发的《编花篮》版权登记证书时,74岁的钟庭润老人端详了证书许久,两行泪水顺着眼角慢慢流淌下来。
时光回溯到1958年,28岁的郭复善在河南省文联做党务工作,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他发现了本单位编辑钟庭润写的一首童谣《编花篮》,质朴的歌词勾起了他对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当时,他脑子灵光一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便谱出曲子,第二天连同歌词寄给了当时国内著名的音乐刊物《歌曲》。1959年3月,《歌曲》刊发了歌曲《编花篮》,词作者署名钟庭润,曲作者用了郭复善的笔名“筱轩”。
1960年的一天清晨,《编花篮》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神州大地。据了解,今天所看到的《编花篮》歌词与原歌词有很大出入。钟庭润透露,他所写的最初版本的《编花篮》,表达的是一位漂亮姑娘在棉花丰收时的喜悦心情,把棉花比作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那个年代,大家很勤劳,为了赞扬劳动者,感谢毛主席,我一边回味群众劳动的热闹场面,一边写下《编花篮》的童谣。”他说。
原创作品难获署名
而1988年初夏的一天,郭复善在郑州二七广场晨练时,突然听到“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的歌声,熟悉的旋律让他心跳加速,激动不已。顺着歌声,他跑进了附近一家音像店,店里正播放的磁带是1986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的,但这盘磁带将《编花篮》列为民歌范畴,而且没有词曲作者的名字。随后,细心的郭复善发现,郑州许多音像店里都有《编花篮》的磁带,并且都冠以“河南民歌”。
郭复善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他立即致信给中国唱片总公司,表示“不须付稿酬,恢复词曲原貌”。但该公司回复:“不知道歌曲是你们创作的,以后再版时恢复。”并随信寄来30元稿费后,再没有与郭复善联系。
郭复善告诉记者,我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才正式实施,而在1988年,,。虽说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的《编花篮》仅仅只给他带来了30元的收入,无法跟眼下文艺界动辄上万元的报酬相比,但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仍让他备感开心。
然而,中国唱片总公司并没有兑现在1988年对郭复善“再版时恢复词曲作者”的承诺。在该公司2004年出版发行的一张名为《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的唱片中,收录了几十首民歌,首推代表曲目就是《编花篮》,但仍然没有署上郭复善和钟庭润的名字。
版权终被确认
此后,,主动与报纸、电视台联系,讲述《编花篮》的来龙去脉。让郭复善感到欣慰的是,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第1套和第12套节目相继播出了以《编花篮》为主题的河南魅力专题文艺汇演,全面介绍了这首歌的来龙去脉,纠正了其是集体创作的河南民歌的讹传。
据郭复善介绍,仅在2007年,他就亲眼所见或者亲耳听到《编花篮》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播映12次,其中4次上了央视;另外,一些大学和中小学教材上也出现了《编花篮》的身影。“说实话,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一辈子能谱出这么一首歌曲,我也没有遗憾了。”郭复善说。
不料,到了2006年,正当郭复善的心态渐趋平和时,发生了一件让他忍无可忍的事。他发现中国唱片总公司于该年新出版的《民歌小调——中国经典民歌集》光盘中,收录的《编花篮》仍未出现他的名字。
2006年3月,已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的郭复善将有关光盘和材料寄给了协会,委托其追究中国唱片总公司的侵权责任,但获得的反馈令人失望,中国唱片总公司表示可以多付些费用,但“河南民歌”的署名不会变。
郭复善愤怒至极,于2008年年初向河南省版权局递交了关于《编花篮》著作权的登记申请以及当年的创作手稿等相关材料。2008年3月,河南省版权局向郭复善和钟庭润颁发了著作权登记证书,最终确认《编花篮》属于两位老人的原创音乐作品。
此外,记者了解到,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小学5年级教材《音乐》中,第8课“河南民歌”选用了歌曲《编花篮》,但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拿到著作权登记证书后,郭复善向人民音乐出版社反馈了情况,出版社很重视,决定在2009年新版教材上补上词曲作者的署名。从1988年到2008年,郭复善为讨回《编花篮》版权奔波了20年,如今终于得到确认和尊重,这让这位古稀老人感到无比欣慰。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清爽朴实的歌词,明朗欢快的旋律,让这支长期以来被当作河南民歌代表性曲目的《编花篮》,传唱中国大江南北。
然而,2008年3月,河南省版权局颁发的一纸著作权登记证书,却“颠覆”了《编花篮》的身份。这首一度被认为是集体创作的歌曲,最终被确定属于如今都已年逾古稀的郭复善和钟庭润两位老人的个人原创音乐作品。而且,即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5年级《音乐》教材中收录的《编花篮》,将首次署上曲作者郭复善的名字。
鲜活经历谱写经典曲目
2008年夏天,在河南省文联一栋家属楼里,从郭复善手里接过河南省版权局颁发的《编花篮》版权登记证书时,74岁的钟庭润老人端详了证书许久,两行泪水顺着眼角慢慢流淌下来。
时光回溯到1958年,28岁的郭复善在河南省文联做党务工作,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他发现了本单位编辑钟庭润写的一首童谣《编花篮》,质朴的歌词勾起了他对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当时,他脑子灵光一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便谱出曲子,第二天连同歌词寄给了当时国内著名的音乐刊物《歌曲》。1959年3月,《歌曲》刊发了歌曲《编花篮》,词作者署名钟庭润,曲作者用了郭复善的笔名“筱轩”。
1960年的一天清晨,《编花篮》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神州大地。据了解,今天所看到的《编花篮》歌词与原歌词有很大出入。钟庭润透露,他所写的最初版本的《编花篮》,表达的是一位漂亮姑娘在棉花丰收时的喜悦心情,把棉花比作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那个年代,大家很勤劳,为了赞扬劳动者,感谢毛主席,我一边回味群众劳动的热闹场面,一边写下《编花篮》的童谣。”他说。
原创作品难获署名
而1988年初夏的一天,郭复善在郑州二七广场晨练时,突然听到“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的歌声,熟悉的旋律让他心跳加速,激动不已。顺着歌声,他跑进了附近一家音像店,店里正播放的磁带是1986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的,但这盘磁带将《编花篮》列为民歌范畴,而且没有词曲作者的名字。随后,细心的郭复善发现,郑州许多音像店里都有《编花篮》的磁带,并且都冠以“河南民歌”。
郭复善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他立即致信给中国唱片总公司,表示“不须付稿酬,恢复词曲原貌”。但该公司回复:“不知道歌曲是你们创作的,以后再版时恢复。”并随信寄来30元稿费后,再没有与郭复善联系。
郭复善告诉记者,我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才正式实施,而在1988年,,。虽说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的《编花篮》仅仅只给他带来了30元的收入,无法跟眼下文艺界动辄上万元的报酬相比,但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仍让他备感开心。
然而,中国唱片总公司并没有兑现在1988年对郭复善“再版时恢复词曲作者”的承诺。在该公司2004年出版发行的一张名为《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的唱片中,收录了几十首民歌,首推代表曲目就是《编花篮》,但仍然没有署上郭复善和钟庭润的名字。
版权终被确认
此后,,主动与报纸、电视台联系,讲述《编花篮》的来龙去脉。让郭复善感到欣慰的是,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第1套和第12套节目相继播出了以《编花篮》为主题的河南魅力专题文艺汇演,全面介绍了这首歌的来龙去脉,纠正了其是集体创作的河南民歌的讹传。
据郭复善介绍,仅在2007年,他就亲眼所见或者亲耳听到《编花篮》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播映12次,其中4次上了央视;另外,一些大学和中小学教材上也出现了《编花篮》的身影。“说实话,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一辈子能谱出这么一首歌曲,我也没有遗憾了。”郭复善说。
不料,到了2006年,正当郭复善的心态渐趋平和时,发生了一件让他忍无可忍的事。他发现中国唱片总公司于该年新出版的《民歌小调——中国经典民歌集》光盘中,收录的《编花篮》仍未出现他的名字。
2006年3月,已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的郭复善将有关光盘和材料寄给了协会,委托其追究中国唱片总公司的侵权责任,但获得的反馈令人失望,中国唱片总公司表示可以多付些费用,但“河南民歌”的署名不会变。
郭复善愤怒至极,于2008年年初向河南省版权局递交了关于《编花篮》著作权的登记申请以及当年的创作手稿等相关材料。2008年3月,河南省版权局向郭复善和钟庭润颁发了著作权登记证书,最终确认《编花篮》属于两位老人的原创音乐作品。
此外,记者了解到,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小学5年级教材《音乐》中,第8课“河南民歌”选用了歌曲《编花篮》,但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拿到著作权登记证书后,郭复善向人民音乐出版社反馈了情况,出版社很重视,决定在2009年新版教材上补上词曲作者的署名。从1988年到2008年,郭复善为讨回《编花篮》版权奔波了20年,如今终于得到确认和尊重,这让这位古稀老人感到无比欣慰。
最新资讯
-
10-30 0
-
08-25 1
-
08-20 1
-
11-28 1
-
08-23 1
-
08-2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