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塑造日趋“专业化”

发布时间:2020-04-11 08:29:15


  2010年,智利、新西兰和菲律宾这几个“非热点国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智利成功拯救被困地下69天的矿工,缔造人类救援史奇迹,国家形象由此光芒四射。相较之下,菲律宾对中国香港游客被劫持危机的处理迟缓、低效,最终酿成8人死亡的惨剧,致使菲律宾政府备受诟病,国家形象一落千丈。

  国家形象塑造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单一事件,特别是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单一事件,有时足以对一国的国家形象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也积极推广国家公关,致力打造崭新形象。2003年“非典”让中国积累了危机公关处理的经验;奥运、世博、亚运更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和塑造形象的大舞台。去年10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向海外展出,被外界称为中国正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指出,作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发源地的美国,早有美国学者提出“要像营销耐克鞋那样营销美国”的概念;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认为,日本善于利用知名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形象,韩国用影视产品推广“韩流”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郑砚农说,中国目前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史安斌也认为,以形象/品牌构建和声誉管理为核心的“国家公关”战略应当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只有那些重视形象构建和品牌管理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本报记者 蒋林、王希怡

  概述

  国际形象塑造出现正反案例

  本报讯 去年的智利矿工获救和菲律宾人质事件,成为正反国家形象塑造的两个经典案例。

  智利政府凭借“以人为本”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打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了全球赞誉。而菲律宾人质事件则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失败的例证。

  智利矿难:

  国家形象“危”转“机”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认为,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向全球输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也认为,尽管智利案例存在偶然因素和不可复制的条件,但由于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媒介事件营销”,产生媒体曝光效果,最终塑造了国家正面形象。他认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对有丰富的“国家公关”经验的美国而言,更是率先提出构建“品牌国家”的理念。史安斌在其《国家公关与文化影响力》一文中提到,美国学者彼得·凡·海姆提出“要像营销耐克鞋那样营销美国”。

  “在全球传播时代,以形象构建和声誉管理为核心的"国家公关"战略,应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只有那些重视形象构建和品牌管理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史安斌说。

  危机公关:

  改变公众看法的契机

  事实证明,在重大灾难和危机来临时,国家形象往往面临严峻考验,而国家公关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从事公关实践的郑砚农认为,主动传播和被动地让别人了解的效果不一样。他说,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信息社会在改变前一种情况的同时,也强化了后一种情况。他回忆说,2003年非典开始时信息不透明,一开始对此危机事件的处理和传播做得不好,不仅加速了非典蔓延,也产生了不好影响。后来,我们及时扭转了形势,,大幅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此次危机事件也培育了我国如何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正确树立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

  “我要强调的是,正确地维护自身形象,靠的恰恰不是隐瞒,而是公开事实真相。如果处理得当,不仅不会使危机损害形象,甚至能树立形象。树立形象不是作秀,而是把正面的东西主动、积极地展示出来,赢得别人的信任、尊敬。在处理诸如海啸、禽流感、,我们国家应该说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郑砚农用一句名言为危机管理做了注脚:“遇到危机时,你绝对不可以改变事实,但是你可以改变公众对你的看法。”

  他山之石

  利用企业和文化品牌

  注重体现“以人为本”

  广州日报:什么样的国家公关策略对塑造国家形象最有效?哪些国家在打造国家形象上走在前列?

  专家对话

  郑砚农:从现有公关实务看,凡是做得成功的公关,必然是让受众愿意并且愉快地接受主动方所传递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

  充分利用企业的知名品牌是一个不错选择。,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就很形象地表明,知名品牌对一国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如果我国能多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无疑会增加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影响力。

  再比如,韩国利用影视作品的输出,用明星代言宣传韩国旅游,通过多文化元素塑造国际形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背后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为了更系统、更有效地推广国家形象,韩国政府还成立了“国家形象委员会”。

  史安斌:国家形象的构建,应当注重体现“人”的因素,毕竟“人是国家最生动的表情”,无论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国家形象和品牌的具体体现。

  2006年,美国国务院聘请美籍华裔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出任公共外交大使,不过是对外传播中利用“名人效应”的众多例子之一。印度在对外宣传核心竞争力时,打的是“劳动力”品牌,强调所拥有的大量能讲流利英语、熟知电脑和软件技术的专业人才,打造其“世界办公室”的国家品牌。

  许多国家独具一格的“国民性”,也是其形象工程的重要来源。比如,法国人的“浪漫和富于创造性”、美国人“个人奋斗”精神等,都是难被复制的“国家名片”。

  中国变迁

  提升国民的认同感

  注重纠正刻板印象

  广州日报: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理念有何变化?中国经历了非典,举办了奥运、世博、亚运等大型活动,通过这些事件和活动,中国现代公关呈现什么特点?

  史安斌:从奥运会筹备的过程开始,我国就把国家形象的推广和品牌塑造列为一项“国家工程”,其中一个最大突破,就是从“对外宣传”转变为“专业传播”。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依靠强大的政府资源和权力,建立起了最庞大而完备的“对外宣传”体系。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下,单向度“宣传”模式日渐式微,强调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逐渐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