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版权贸易直面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0-11-19 21:05:15
如今,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走出去”,出版界的版权贸易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出版业在版权的输出和引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出版社和出版集团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改变经营理念,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图书品牌,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我国版权贸易尚有诸多不足,如版权输出能力有待加强,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缺乏,部分引进版图书文化价值一般等问题都值得业界深思。
如今,我国出版业在版权的输出和引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领导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搞好对外宣传,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出版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让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神圣使命。
版权输出不断提高
版权贸易作为我国出版业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引进和输出比例连续10余年徘徊在10比1的水平上。国内图书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版权输出能力有待加强。我国图书如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数量是1.0762万种,其中引进9328种,但输出只有1434种,图书版权贸易的进出比例是7.2:1,出口图书销售额不到国内纯销售额的0.5%。
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国出版业首次改变了20年来博览会上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面貌,版权输出实现历史性突破,输出共计1096项,比2005年增长98.2%;版权引进为891项,比2005年增长6.7%,输出引进比为1.23:1。2006年10月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我国展团版权输出再创新高,累计输出1936项,引进1254项,首次实现了在国际重大书展上的版权贸易顺差。然而,仅仅是在两个展会上的顺差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版权贸易将进入顺差时代,目前我国每年至少花费1.5亿美元进口国外出版物,但版权输出创造的外汇不超过2000万美元,图书的引进和出口外汇比值近年来始终维系在10:1左右,对美甚至曾经达到100:1。2006年,我国版权输出在质量上有所提升,版权费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成品图书价格、图书版权价格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版权引进输出的外汇比值一时难有太大突破,仍旧呈现逆差态势。
广西版权贸易成绩斐然
“十五”期间,广西新闻出版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出版合作关系,达成版权贸易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共计1553种,其中输出86种,引进1467种。与“九五”期间相比,版权贸易数量增长了56%,位居全国前列。
广西各出版社不仅引进海外优秀作品,还学习、借鉴海外先进的出版技术、经营理念、营销策划模式等,使广西的版权引进工作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这一阶段,广西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失落的文明》、《东山魁夷美文》等图书版权1467种,其中很多引进版图书成为出版社的畅销书、常销书、精品书,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图书版权输出方面,广西出版界积极响应“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强版权输出。据悉,该省一共向法国、韩国、泰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输出《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走近中医》等精品图书版权86种。
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广西出口图书40多万册,码洋共计811万册,利用直接出口销售、参加海外书展或在海外举办书展进行现场销售等多种形式大力拓展图书外销,向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总码洋为846万元的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广西出版界积极利用毗邻东盟国家的优势出口图书,宣传自己。2005年9月,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与泰国南美有限公司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了“2005泰国———中国广西图书文化展”,搭建了中泰文化交流平台,扩大了广西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广西与泰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期刊出口方面,接力出版社的《小聪仔》同步销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拥有众多海外小读者。
版权贸易遭遇发展瓶颈
2006年,广西出版的新书达4558种,版权输出仅22种,版权输出与引进的比例是0.6:10,版权贸易逆差严重。这是由于版权引进主动权在我方,比较容易操作,得到的利润较高,因此出版社兴趣浓厚;相反,对于版权输出,由于存在语言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谈判时间长、投入高、效益低,出版社不愿过多地投入。
同时,从版权输出对象结构看,广西版权输出地域比较狭窄,版权输出地区主要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例如韩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等,而针对欧美地区的输出则数量有限,出口语种基本上是中文。从输出图书的结构看,主要集中在汉语学习、中医、体育、养生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而真正体现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产品很少,社科类图书缺少真正的大作。
据悉,广西全省出版业对外交流做得最好的有2家出版社,其他社由于重视力度不够,做得很少,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相关专业人只有10多人,一家出版社一般只有1至2人专门从事出版对外合作,高素质人才不多,翻译水平等成了“走出去”的瓶颈。
文化差异导致贸易逆差
中国图书为何难以打入世界主流市场。笔者认为,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诸如语言、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出版体例、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不同,制约了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例如:许多西方国家对介绍中医、气功等传统保健类图书非常感兴趣。但大多数在德国市场上畅销的此类图书却是德国人写的。因为德国人将此类书籍归为专业类图书,按他们的习惯,专业图书应具备有据可查的背景资料和较严格的逻辑推理,否则就没有可信度。而我国出版的这类图书则多缺乏相应的解释和严谨性,因此常常被国外出版商拒之门外。
在出版思维方面,中国出版业主要是“内向型”的,因为国内市场很大,出版社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市场,图书也是以国人的思维和习惯出版的,不适合国际市场发行。同时,图书的包装和宣传不够,市场运作更无法和国际接轨。而不少有实力的出版企业热衷引进畅销书,对“走出去”兴趣不大。此外,我国出版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在图书方面,中国的出口产品中还没有出现像“哈利·波特”和“新概念英语”这样的名牌产品,每种图书的输出效益并不是很高,影响有限。
最新资讯
-
08-17 0
-
08-30 1
-
08-09 1
-
07-31 1
-
08-12 2
-
08-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