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实期刊面临品位瓶颈

发布时间:2019-08-26 17:09:15


传统套路难以为继

笔者认为,如果稍做调查和思考,这个问题就不难会有如下结论:金融危机只是这一现象发生的导火索,它只是事情发生的一个表象,真正的原因还是内在性的!纪实类期刊早就面临着时代性、瓶颈性的难题,而需要有所突破。只要这一突破没能解决,这种衰退就在所难免。为什么呢?

在千字500元的高稿酬的诱惑下,一些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而热衷于纪实故事的写作。采访、快速写稿,交给编辑,然而再去采访、再写……如此忙碌,乐此不疲。沈阳著名的青年作家关庚寅是非常有名望的圈内人,1980年,他的小说《不称心的姐夫》曾获全国小说一等奖,与其一起得奖的还有贾平凹、张贤亮等人——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文学前景的作家,竟也写上了纪实故事,并很快成为国内纪实写作的领军人物。在石家庄,有一个著名的青年诗人叫半岛,也非常用功地写纪实,并很“上路”,后来,他以其杰出的业绩成为《知音》的得力编辑……当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华西都市报》的老社长席文举也及时地瞅准了这一“火候”。就在许多报刊界老总对着《知音》、《家庭》及《婚姻与家庭》等纪实杂志“火暴”的发行量“望洋兴叹”的时候,《华西都市报》果决地拿出一天一个整版发表纪实故事!版面口号就是:“一天讲一个纪实故事”,并给这类大受欢迎的纪实故事赋予了一个新的名称:特稿。

1年后,《华西都市报》“特稿”稿酬从千字500元一下子涨到每千字1000元。1字1元,很快,天下的作者纷纷手拿着鲜活的特稿趋之若鹜!

此时许多纪实类期刊也将稿费涨到每千字1000元!此后几年里,这类文章稿酬仍是一路涨高,头题稿酬竟高达2万元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特稿的作者队伍迅速膨胀,在商品经济规律主宰人们价值观念的时代,这种高稿酬的“游戏规则”很快把纪实故事这种快餐性新闻作品的质量推向了极致。因为它所信奉的就是适应读者的新鲜感和猎奇感,它的价值取向就是:可读性第一、故事性第一、感人性第一。在高稿酬的刺激下,竞争也很激烈,中国特稿的故事性、煽情性很快就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纪实特稿十几年短暂而辉煌发展历程中,它就像一棵“疯长”的绿树一样,个头长得过快,可却如同豆芽菜一样仅有高度却缺乏结实的体魄。

思想缺位制约成长

纪实杂志因有了特稿而大力推进自己发行量的时候,每时每刻地都在强调它们的选稿原则:故事要有突破,再突破!要能满足读者不断求新的要求。因此,一年又一年,从编者到作者,他们最关注的,就是选题的突破。突破性的“选题”成了纪实杂志的首选要素。

然而,就是因为这一点,纪实杂志普遍进入了一个“就故事而故事”的怪圈之中,如果杂志的与时俱进只体现在故事选题上的“突破”,只求“疯长”而忽略了品质“结实”的选稿标准,迟早会出麻烦,剩下的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作为一直致力于特稿写作的职业作者,笔者早已意识到,在特稿十多年的发展中,读者的阅读品位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仅仅读一个故事,已经远远不够,因为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人生提示,文字上即适合快速阅读又有较高层次的美感。试想,这么多年在杂志编辑稿件过程中,一直过多地注重故事本身的突破,却很少提及写法、文字、思想性的突破,读者势必会看烦的。

早在几年前,笔者就不止一次地向一些纪实类杂志的老总建议:趁杂志红火,要将稿子转向,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要加大思想含量,加重稿子的思想品位和层次。但他们也很无奈,虽然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觉得很难操作这种改革。因为作者的层次本身就没有什么提高,大部分作者交来的稿子连错字都懒得改,更何况提其他要求。

10年前,如果我们随便翻开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我们会看到这一代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他们的逻辑能力、提炼主题的能力都是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他们走向社会后看纪实类杂志上的故事,在语言和思想品位上,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另外,即使是一个纪实期刊的忠实读者,十几年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对阅读需求。都会有一个明显的飞越和提升。那么,纪实类期刊近20年不做改变,不提供思想和观点,显然是不能满足时代需要的!

然而,要改革、要满足读者的这种“与时俱进”的需要,又难以迈出步子。稿件故事精彩,可思想欠缺、文字品位不高,已成为国内纪实期刊难以通过的瓶颈,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纪实特稿在市场上就一下子显得脆弱起来。许多纪实类杂志发行量大量下滑。

2009年开始,《知音》杂志在稿件上尽最大的力量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升稿件的文字感染能力,讲求写法上的突破,在故事细节上讲求来自采访原生态的“画面感”……收到一定的成效,发行量立即回升……这一实例从侧面表明,纪实期刊努力探索完成的瓶颈性突破,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种时代性的突破呢?

提高品位才能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首先,期刊编辑工作要设定相应的新的编辑思路,从过去那种“就故事而故事”的老套路里彻底走出来。在稿件的价值取向上,可读性的要求没错,但要同时注重它的文字能力、写法的新颖性及思想品位的挖掘。努力将《读者》杂志的稿件中诸如思想、文字上的优质元素借鉴过来,这样,期刊的风貌才能焕然一新。实践证明,这次金融危机中,《读者》杂志等一些文摘类的期刊在发行量上就显得格外“坚挺”,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其次,要有新的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作者,提升稿件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内涵,因为作者的文化底蕴决定其作品的文化档次,目前的纪实期刊作者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观念老化,文笔粗糙,思想内涵不足。这个问题不从作者的根源上着手,任何改进都不会有什么新起色。

再次要有一套得力的改革机制。比如设立相关的奖励措施,树立样板性的特稿,充分刺激和调动作者改变写法、增强稿件的思想性。再比如期刊设立“新特稿”大奖等。据悉,为重新振作特稿的人气,《家庭》杂志准备策划高额奖金的“纪实头题大奖赛”,具体活动方式正在“密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