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变成经济支柱
发布时间:2019-08-08 12:46:15
一线见闻:一部网络小说刚推出没几天就再版了,这些天,四川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唐婧比较忙。唐婧认为,这部小说热销,归功于对市场需求的多面把握。
市场,不仅被唐婧视为图书的“命脉”,这两个字如今深刻影响着四川出版业。
四川省新闻出版业从改制入手,成功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成股份制改造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兼并重组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改制后组建的出版、报业、发行、期刊等企业集团均实现了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等作用。
因而,抓住机遇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2/3左右分布在东部地区;文化创新能力比较弱;精品力作少,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也不能满足需求。
《决定》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这对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调整结构就是指改变文化资源的存量构成和比例关系。首先,需要调整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次,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改造,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此外,还要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将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和协作配套体系,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另外还要适应文化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还有,文化产业的区域结构也需要优化。
文化产品两种属性
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
为了确保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要鼓励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把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与面向市场统一起来,准确把握群众需要,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服务于群众,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赢得市场。
打造民族知名品牌
集聚各方面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
随着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文化竞争力压力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之下,《决定》提出,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知名的自主品牌不多。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走不出去,就连国内市场也难以守住。
因而,需要集聚各方面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名民族文化品牌。
加快与其他产业融合
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
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产业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不仅文化产业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态势,而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既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从文化产业生产的角度看,只有加快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存储、传播和消费形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讲,文化生存在于传播。只有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传播,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认同,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本报编辑整理)
数据链接: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连续6年增幅超过30%,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十名。
2010年,我国出版行业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组建了若干跨地区跨行业、资产和产值双双过百亿的大型集团。
2010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规模达349亿元。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迅速崛起。
最新资讯
-
08-05 1
-
08-29 2
-
08-10 0
-
07-31 2
-
08-18 1
-
08-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