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文化“走基层”

发布时间:2019-08-06 11:42:15


这个周末,陶章田又泡在了村里的农家书屋。“把《现代农业养殖技术》再看一遍。”59岁的陶章田笑着说,“别看这个书屋不大,里面能找到‘财神’哟!”
陶章田是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高坡村村民。自从村里2008年建起农家书屋后,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2009年,陶章田将书里学到的技术用于实践。他养了8头猪,还建了两口鱼塘。2010年,两口鱼塘产鱼近30吨,卖了30万元。今年,他卖仔猪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
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围绕群众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文化设施一体化、文化供给普惠化、体制机构长效化。文化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文明程度,也成了城乡居民的致富门路。
送什么文化?让群众“点播节目”
永川区中山路街道的每位居民,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颜色的“连心卡”。老人们手里,是银色的“寿星卡”,凭卡可以享受送医上门、家庭保洁、生活保障等服务;孩子们手中是金色的“春蕾卡”,拿着它可以免费参加社区举办的才艺培训和读书会。
近年来,永川区扎实推进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惠民、农家书屋建设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基本建成了城镇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同时,区委、区政府坚持开展向基层送电影、送图书等“六送活动”。“送文化要送到群众心坎上,就不能‘有什么送什么’,要首先让群众‘点播节目’,要什么送什么。”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陈智说。
据村干部蒋元阳介绍,村里以前常有人因为春耕用水、小孩打架、家禽家畜践踏庄稼等原因发生纠纷。区里根据村民的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送来法制教科片,村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慢慢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纠纷了。
“种”什么文化?教群众“自导自演”
“增一分则过,减一分则弱。”看完《风雨女人路》,一位观众有些夸张地赞叹。永川区川剧院打造的《风雨女人路》,讲述了一群留守妇女为摆脱家乡贫困落后的现状,克服种种困难修筑致富路的故事。剧中云雾村的原型,就是茶山竹海中的云雾村。搬上舞台的第一个月,这部现代川剧就演出了27场。
群众文化的种子要种在群众中,群众文化的队伍要建在群众中。永川为每个镇街配备了3到8名文化专业干部,明确由1名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农村广播。区委、区政府还采取菜单式系统培训、辅导基层文化骨干等多渠道培养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多形式扶持群众文化团体;通过“压担子、指路子、给位子”,全区共吸纳300余名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文化工作;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评选表彰区“文学艺术奖”、“新人新作奖”等,激发群众文艺创作和生产的热情;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民间艺人擂台赛、永川大舞台等,让“草根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创什么文化品牌?关注群众“饮食起居”
来苏枪,在来苏镇最火;陈食烟火架,在陈食街道最热;双石板凳龙,在双石最受欢迎……在永川,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
群众喜欢的“文化明星”,也各有不同。在茶山竹海,人们热衷于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茶”是明星;在五间,瓜农最喜欢西瓜文化节,一群邦德女郎也不会比瓜农们自己种出来的甜西瓜更受欢迎……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自发”生长出来的群众文化,在基层举办的一个个乡土文化节上大放异彩。
文化融入了群众,衣食住行便都有了文化。
  在永川街头,你会看到不少市民骑着绿色自行车轻快地从身边掠过。这些绿色自行车,是永川区今年9月投入的500辆免费“公共自行车”。市民只要办一张卡,就可以在全区12个服务网点通借通还。这些公共自行车,每个月都要被借骑几千次,没有丢失、没有明显的损坏,也没有久借不还。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的学生小王经常与同学们一起骑车游玩,她说:“公共自行车能让我们走得更远,看到更多的风景。这些自行车本身也是永川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