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发布时间:2019-08-18 02:48:15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整个出版产业呈现出“企业活力迸发、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回眸2011,上海出版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精品”意识贯穿全行业
2011年,上海出版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上海共获得48个奖项,约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10,其中正式奖25项、提名奖23项,获奖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遥遥领先。图书出版工程入选图书中,上海共入选25种图书,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实现上海出版界零的突破。,占总数的23%。此外,上海“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共460项,其中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220项,数量居全国第一,远超国内其他省份。
作为上海出版半壁江山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坚定不移地走精品之路。2011年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集团出版了120多种庆祝建党90周年的图书,、《见证辉煌——中国共产党90年文物图集》,均体现了史料性、权威性、可读性兼备的特点;而集团多年来整合下属出版社资源,倾力打造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也已出版了500多个品种,蔚为壮观;以《辞海》(第六版)典藏本为代表的一大批工具书、学术著作的出版更是受到了学者、业界的好评。
探索改革发展新模式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为增强上海出版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供了保证。
如今,上海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数字出版方面,,上海创建了部市合作机制,打造了第一个国家级张江数字出版基地,为上海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商业模式探索等提供支持。3年多来,市级层面投入用于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资金总计就达1亿余元,资助了国有和民营企业共76个有较好成长前景的数字出版项目。印刷产业方面,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同时,积极推动青浦的出版物印刷、闵行的特色印刷、浦东的包装印刷等区县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园多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提升印刷产业的总量。版权保护方面,上海积极完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上海版权服务中心、上海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加强产业研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国际版权贸易,推动优秀出版物更多地走向世界。
此外,上海市局每年还组织承办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海国际印刷周、上海书展三大展会,以及“中国最美的书”的国内图书装帧设计评比等活动,不仅为上海出版企业搭建平台,更是惠及到全国。其中,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经过9年的发展,已成为覆盖游戏产业、汇集展览展示、产业会议、商贸交流、多元化互动的综合性产业盛会,行业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三。
公共服务实现新突破
上海书展的举办,已成为盛夏里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事件之一,也成为上海出版人主动服务读者,提升上海出版影响力的自觉行动。
2011年,上海书展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440余项,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亲临书展现场,吸引了28.2万申城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热情参与。首次推出的“书香·上海之夏”品牌活动,组织了7场名家新作系列活动,累计听众2000人,台上台下交流热切,场内场外互动积极。首次开辟的“书香·上海时间”,上海广播电台在现场设立透明演播室,每天专门辟出1小时作为“悦读时间”,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名人、专家、学者等围绕“人生一本书”的话题,推荐、诵读、解读经典,分享阅读体验和快乐,共举办14场活动,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外,全市呼应联动,17个区县在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组织开展了40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在盛夏的上海掀起了一场全民阅读的新高潮。
上海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路和特色。上海农家书屋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东方农村信息苑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不搞重复建设。2009年年底,上海提前实现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共建成农家书屋1514个。为了能够直接有效调动农民阅读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从2009年起,,即举办“农家书香”征文活动,选出100篇优秀文章;组织100场阅读讲演活动;举办100场科技文化讲座;组织100名优秀编辑下乡与读者互动;推荐100本优秀图书,建立起为农民出书、供书、读书、用书的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根据上海公共服务需求继续增长的导向,“十二五”期间,上海在继续做好上海书展、农家书屋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将积极设立便民、利民、惠民的社区书店、阅报栏,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城市中心地带,将再建两个标志性大型书城,在公共文化服务便捷上实现突破。展望新的一年,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正徐徐打开。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