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创业型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9-10-13 12:38:15


吴 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已经成为发展的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创业型经济具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社会就业的显著作用,引发了人们对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的世界性关注,鼓励创业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

,要求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时逢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如何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 探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社会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以创业带动就业主要是着眼于建立创业型经济体系,创业型经济体系的主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发现、培养、使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创新型经济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稳定和长期地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如何使科技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和长期化?答案只有一个: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以创新型人才为本。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它有多少创新型人才在进行创新性劳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德鲁克(Peter F.Drucker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这一概念。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可以说,要发展创业型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创新型人才。

  (一从自主创新的目的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支持。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作为生产力最根本要素,劳动者能力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佐证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自主创新能力偏低,而创新型人才的严重不足是直接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减缓经济与科技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破影响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支持。

  (二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看,大力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优势。原始创新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开拓者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原始创新基础上进行的集成创新,需要系统的组织管理者,优秀的创新领军人才,发挥团队创新合力。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另一种层面上的自主创新,需要有学贯中西的创新人才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既要有高素质的原创型人才的智力支持,又要有善于在集成创新中系统管理的组织型人才的智力支持,还要有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加大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新飞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智力保障。

  (三从自主创新的原动力看,创新的集聚力及其爆发力首先源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优势。

  只有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才能形成集聚优势,才能变成巨大的创新力量。因为创新型人才本身既是一种以创新潜质的显现为前提的人才特征,又具有以良好精神状态为表现的人格特征和综合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于具有强烈的探究未知知识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创造意识、超越意识、进取意识,并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二、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92年提出来的。创新的基本内涵主要为两方面:一是探索未知领域;二是获得创造性成果。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创新思维(灵感;2、创新能力(包括观察注意力、记忆理解力、思考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等;3、创新人格(创新意识;4、创新业绩(要有为社会所认同的突出业绩。

  (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

  1.创新灵度定律。当人的生产运动和思维运动相互作用到一定阶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水准时,人就会产生一种创新意识(灵感,称为创新灵度。

  2.创新速度定律。在人的生产运动和思维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创新灵度与客观环境发生作用时,会产生出一种创新能力改变客观环境,创造出一种新事物来,称为创新速度定律。

  3.创新力度定律。人在实践中创新业绩越多,创新力度就越大。相反,创新业绩越少,创新力度就越小。

  这三大定律直接与创新人才成长发生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合力决定创新业绩的高度。

  运用这三大定律来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大大加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促进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三创新型人才认识误区

  狭义的创新型人才往往是集中于高层次、某些尖端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这是对创新型人才认识的误区。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分级分类的,不仅有高层也有普通层面;不仅包含科技尖端领域,也可向其他领域普及和延伸。因为,从本质上讲创新具有两个根本属性:首先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其内涵和性质一直在演变。当前的创新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它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同时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创新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内涵也会进一步地拓展。创新的这一属性,可以说正是对创新这一概念的最佳诠释。其次,创新具有普遍性。创新并非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具有普遍存在性。创新具有不同的层次,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是创新,一些旧思想、物质,融合新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也可以叫做创新,只要它满足了人们进步的某些要求。创新的真谛就是:创新无处不在、无人不能!正是因为创新的普遍性,才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尽管如此,创新型人才与普通人才相比还具有独特性,其独特的素质结构为我们识别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路径。

  (四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1.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就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言,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一是创新所必须的基础类知识,二是使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技艺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类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学科知识、意会知识和信息知识;技艺性知识称为能力知识,即关于创新和探索的各种知识。

  2.能力结构

  这是与创新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它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一般性智能、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般性智能是进行创新的基本智能,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一般思维能力,这五种一般性智能,是进行创新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部分,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新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或相应新产品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认为,创新性思维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科学家、发明家进行发明、创新的科学创新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个体自身的潜能不断得到深层次挖掘的潜能开发层次。

  创新性能力是指在具有渊博知识、广阔视野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去开拓新领域,掌握、吸收、整合知识,创新新知识,以及使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新颖性的能力。

  3.个性结构

  个性结构主要包括创新风格和创新意识以及其他有利于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创新风格主要指认知风格和操作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的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创新意识是非智力因素的一种、它是指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各种观念和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具体而言,是要有献身科学的内在动力,科学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诚信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团队精神等。

  三、我国创业型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根据2002-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可从一个侧面分析我国创业型人才的现状、问题及和需求:

  (一我国创业者的比例逐年增加。

  创业观察报告表明:年,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3.7%(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3.7人参与创业活动,在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成员中排名第五位,处于前列;2003年,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1.6%,在2003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成员中排名第九位。说明我国在全球的创业活动中创业者比例逐年增加,有逐渐活跃的趋势。这说明创业者的在职培训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我国创业环境总体处于非良好状况,但有逐渐提升的趋势。

  2002 年,中国的创业环境综合指数是2.65,2006 年是3.03。2002-2006 年的变化过程中,创业环境总体是一个逐渐变好的趋势。综合评分在排在第14位,年排在第17位,2002年排在第23位。以年为例,在创业环境的9个方面,中国相对好的方面是市场开放程度、研究开发转移、政府政策和政府项目以及有形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是金融支持、教育和培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最差的方面是商务环境,即为创业提供服务的环境条件。具体看来,九大方面的具体情况是:

  第一,金融支持。与创业环境有关的金融支持是指解决新创企业资金从哪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私人的投资,二是非正式投资,三是创业投资和IPO。与GEM 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金融支持方面,非正式投资在投资中的比例占绝对主导地位,创业投资比例非常低,而且波动性很大。表明我国对新创企业提供的资源还有很大距离。

  第二,政府政策。在政策推动创业方面,中国和GEM 其他国家与地区相比处于比较好的情况,整体优于GEM 平均水平;然而在政府政策是否有助于新创企业的发展方面,我国现有政策在推动创业方面表现出低效的特点。也就是说,我国在推动创业方面政策是有效的,但是新创企业的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我们需要对政策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创新企业的发展政策。

  第三,政府项目。相对而言,我国的政府项目力度依然不够,目前只有科技园和孵化器对新创企业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这表明我国的政府项目比较单一,或者有效的项目品种单一,创业型经济需要更多的政府项目支持。

  第四,教育培训。主要关心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小学教育,另一个是管理和创业教育。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教育培训对创业支持的力度非常有限。说明我们还需在中小学教育及管理和创业教育方面加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及创业教育是最根本的两条路经。

  第五,研究开发转移。重点有三方面,其一新创企业有否技术来源?其二有没有足够资金支持?其三有没有技术支撑?从我国情况来看,转移效率比较低。我国转移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者素质较低,创新型人才匮乏,要提高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发展创业型经济,必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六,商业环境。主要指发展中的会计、银行务服等软环境。从GEM 整体来看,商业服务水平比较高,创业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咨询、法律和银行方面服务。这点上中国和 GEM 总体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获得资源的难度很大,也是创业环境不足的一个方面。我国商业环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服务人才素质低下,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求,改善商业环境,必须加大力度培养相关创新型服务人才。

  第七,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中国的情况是,市场变化很快,机会不少。但是,即使抓住了机会,新创企业的进入难度也比较大。机会多,进入难,主要在于创业者的知识瓶颈制约了企业的进入能力,只有创业者素质提高才能解决进入难问题。

  第八,基础设施。有形设施方面的进步比较明显。有型设施主要是资金、物等方面的资源,投资回报周期较快,另一方面说明对人力投资的短缺。

  第九,文化和社会生活规范。从GEM 整体来看,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很大,导致对创业的不同影响。在这一点,我们国家的总体情况高于平均水平。

  (三我国的创业者特性

  年的创业观察报告显示:

  1.人口统计状态

  我国创业活动最多的年龄段在25-34岁;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参与创业活动;绝大多数创业者是有就业经历的人;创业者的学历以高中生为主。这表明,我国创业者多是由青年人构成的群体,女性低于男性的比例说明我国的创业活动水平还不够充分。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女性参与企业所有权的程度较高,那么创业的程度就较高;创业者的学历以高中为主,说明我国的创业者群体总体素质不高。

  2.创业动机、能力和机会

  中国的创业属于创业意愿强、创业机会多、创业精神强、创业能力弱状况。创业意愿强和创业机会多表现在:期望在三年内创业的人的比重排在第一位,远远高于第二位的水平;创业精神强表现在:中国的创业活动不惧失败,在“对失败的恐惧会妨碍创业”一项中与美国一样,排在最前面。创业能力弱表现在:在过去12个月内关闭企业的比重高,排在对比国家的第一位;具备创办企业的技能和经验的比重排在倒数第二位,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创业的技能低下和经验匮乏,亟需继续培训。

  综上,从创业者的基本特征、人格动机以及创业环境,都表明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唯一出路。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

  中国不缺少人才,缺的是人才机制;同样,中国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一种机制,它应该符合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个人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是人才发育、生长的摇篮,是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个人志向,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的熔炉,是刻苦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来源,也是他们得到帮助,受到肯定,感受激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 从整体来讲,培养创新型人才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运作系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不断地推出契合时代特征的人才。上述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我们中国优良传统与现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成长机制。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角是个人,关键在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森林:

  (一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具体包括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完善教育制度、加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等方法。

  (二优化培训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提高的继续教育体系

  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扩大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模。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对各层各类创新型人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依托大型企业及各类创业中心的培训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和实践基地。

  (三优化管理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潜力发挥的机制

  一是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设立创新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人才的创新能力。

  二是大力用好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并大力支持创新型人才开展工作,实现“人尽其才”。为此,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确立开放、公平、公正的创新型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在实现创新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人才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三是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充分体现创新型人才和知识价值的分配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优秀创新型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充分发挥物质待遇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

  四是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以往的人才评价中,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现象,这影响了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观,把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强、业绩突出,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以激发各类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热情。

  (四优化创业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才的体制机制

    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等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优化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

  发展创业型经济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精神和创新氛围。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社会舆论导向极为重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努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优化政策环境,用新思路发展创业型经济

  创业型经济模型和传统的管理型经济模型之间在基础力量、外部环境、企业运营、政府政策等四个维度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在以往的管理型经济模式中,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控制。而在创业型经济里,怎样创建有利于创业、帮助企业成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成为政府政策制定部门的主要问题。政府政策制定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产出和知识商业化,政府政策的目标就应该是通过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方便人员流动并发挥能力去创新和创建企业。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制定和调整创业政策,建立创业融资、咨询为中心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以适应创新型经济模式。

TAG: 创新型经济人才吴江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