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明说成功
发布时间:2019-08-07 22:48:15
把发明说成功
——杂谈发明家的口才与表达能力
从“口才”说起
年11月,,曾强调当代大学生要想成功,最好具备“三才”——人才、口才、文才。还特别提到“口才”的重要性:
总统是辩胜的;官司是说赢的;恋爱是谈成的。
总之,辩、说、谈,都离不开“口”,许多大事之成败取决于“口才”。
这样强调“口才”的重要性,当然有失严谨。比如,一句话不说(哑巴或“口吃”的人也可以恋爱成功。但是,谁能举出拙嘴笨舌、语无伦次的政治家当了总统,或者逻辑混乱、云天雾地的律师赢了官司的例子呢?
2008年5月31日,。四位评委中,我是作为发明家被邀请的。两天下来,听取了小至14岁,老至72岁的60多位发明人对其发明作品的演示和陈述,除惊叹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外,作者发现:一项发明作品及其发明人能否在这个赛事中获得好评与“晋级”,还取决于发明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有感于此,作者愿把当评委过程中的一些见闻杂感写出来,供以后参赛的发明人参考。
《我是发明家》“真人秀”
《我是发明家》是一台发明竞赛类“真人秀”节目。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品质独特的“大众娱乐性节目”,目的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创造热情、发现创新明星。节目以在荧幕上展示趣味发明作品并“现场评选”的形式,表现发明人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从中发现可以改变人们生活的有价值的新发明。
整个节目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理念,倡导“全民参与发明创新”,不分职业、性别、地域,无论青少年或是成年人,都可以免费报名参加。通过北京、上海、广州……分地区的层层选拔,最后决赛,优选出真正代表观众意愿的“发明家”及发明作品,带给电视观众全新的快乐享受!
扣人心弦的发明赛事
在中国,这台发明人“真人秀”节目的创意和实施,本身就是一项“发明”。
《我是发明家》对征集作品的要求是:任何有独创性、有使用价值、能以零售方式大规模生产的各种创意或产品都可以参加。最终通过节目发掘出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作品,推广应用以便改变生活、影响生活、创新生活、吸引消费者。这个期望是整个活动的终极目标。
节目通过层层优选后,进入决赛者,将获得发展资助,以便继续完善更新其发明。进入前3名的发明作品,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代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招商,由国内著名律师事务所全程推进法律合作,以期实现产业化。对于我国成千上万的“民间发明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春雷般的福音!
、刘翌宁策划,,每周一期,先期半年。现场拍摄将分地区进行。其步骤是:先由发明人用3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发明作品,再由现场的4位评委(发明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各1位提出问题,选手即刻答辩,最后由4位评委现场决定晋级、待选或是淘汰。整个过程别开生面,激动人心,趣味盎然,竞争激烈,可望有很高的收视率。
决定“晋级”的3分钟
主持人倒计时“3—2—1—上场”,一位选手带着发明作品走上来。面对评委,发明人及其作品“亮相”3分钟,3分钟决定成败。
发明人要在“3分钟”里,把自己多少年苦心钻研、锲而不舍、反复试验的发明作品说清楚、道明白,那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固然发明人对其“心血结晶”的原理、方法、构造、功能和作用早就烂熟于心,理应能够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给评委听,展示给评委看,可是一到现场,大多数发明人,由于紧张,由于“口才”,由于口音,由于技巧,甚至由于“不知道3分钟有多长”,居然展现不出作品的“亮点”和个人魅力,被当面宣布不得晋级,真是有点“残酷”啊!
该节目是发明人的“真人秀”,既是评作品,也是选人才。因为发明人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发明作品涉及各行各业,还因为“主考官——评委”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啥都懂,所以,发明人能否在这关键的3分钟内把自己的作品“说明白”,便成为能否入围晋级的关键。
遗憾的是许多选手连自己的作品也说不清,更别说打动评委。时间到了,不再有机会。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可以简而言之:“选手说的——评委不想听,评委想知道的——选手偏不说”。
照道理,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发明人只要“直奔目的”,结合自己的作品,简要说明以下3点就行了。
1.首先回答评委的“目光”:这是什么?
2.再告诉评委:这玩艺儿能干什么(有何突出的实用性特点?
3.是否有专利授权或投产?
其他的诸如家庭背景、发明起因、研发过程、挫折打击、上级下级、业余爱好等等,哪儿有时间?免谈为妙。
然而,几乎每一个发明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们的发明史(包括辛酸经历和作品,实在是“讲长容易讲短难”。讲一天没问题,只讲3分钟,可就难了!
赛事现场,不同年龄的发明人能在“3分钟内”把自己的发明作品说明白的为数不多,半数以上的发明人在讲述中存在以下问题。
1.以大话、虚话开头,动不动从“全世界”“全人类”入题,意义大得惊人却言之无物,时间到了,评委们还不知道他发明了个什么东西;
2.讲不到点上,“理论”和“原理”太多,讲构造和功能太少;
3.讲别人(现有技术的缺点多,绕来绕去却讲不出自己的“发明点”;
4.吐字不清、声音太小、语速不当、口音太重,评委们听不清等等问题,很是普遍。
固然,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发明家”个个都是“演说家”,但这个节目的特色和生动之处,恰恰就在于“真人秀”,除“秀”(show发明作品之外,还要“秀”发明人的精神风貌和综合能力,不善表述怎能胜出?
现场看到,缺乏临场经验的发明人,心理素质普遍比较差,甚至可以说是缺些“悟性”。比如,临场可见50%以上的发明人完全不顾评委的引导和提示,只顾把话题越扯越远!这样如何能获得评委的“好感”呢?正如唱歌比赛一样,这里要比的是“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的作品,你“唱”不好,怎么能晋级?
评委的职能,是从有发明作品的发明人中优选出姣姣者,而不是代替专利局在那里“审查专利”!所以,发明人一定要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简短明白地介绍自己的发明,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能干和口才。作品好,“口才”也好的选手容易获得好评,那是肯定的。
当然,节目初拍是很成功的。这里不妨套句“老话”——首拍出场的发明人“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作品好,口才好,独具一格,单刀直入,很快就获得好评和第一轮晋级资格者,10个里面也会有两三个。例如,一位大学生发明了一个形似自行车的“洗衣机”,脚蹬的轴上带着个“洗衣筒”,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把衣服洗了,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一上场就骑上去,边蹬边说——大学生们懒得洗衣服,又没洗衣机,又爱健身……他蹬了几圈,总共不到3分钟,现场所有的人都备感新奇而欣赏——晋级!
应答评委提问有“诀窍”
赛事中的评委,一般都是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甚至“老奸巨滑”的业内老手。作为主考官,评委摆出“权威”的架势端坐着,选手神情紧张地站立着,场面肃穆。对于初入赛事的大小发明家来说,面对这样一些“老家伙”愣头愣脑的轮番提问,反应迟钝、语无伦次、所答非所问,满头大汗是不奇怪的。
其实,对于缺乏经验的发明人,只要十分自信地面对这种场面,我以为也是有些“诀窍”的。
1.要注意听。评委们也不是广播员,说话提问也常常“口音”很重。你第一遍听不清,叫评委再说一遍,那你就可能丢分!遇上“小心眼”的评委,觉得你水平低甚至对他“不尊重”,那麻烦可就大了!
2.要迅速“聚焦”。面对提问,要瞬间做出判断:提问的“关键点”是什么?不要“发散”,千万不要节外生枝,切记不要从“全世界”、“全人类”、“整个宇宙”说起,不要动辄引用爱因斯坦、达芬奇,要立即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越具体越好!这样才能表现发明人是聪明的,“悟性”和能力不同一般。
3.简明扼要答题。评委们“居高临下”,显得比选手们懂得多。其实,评委们要负责活跃气氛,遇到有趣的地方需要问你。回答时要沉着冷静,问什么回答什么,要直行不拐弯,不要“展开”,越简短越好!比如评委问:“香蕉是什么颜色?”回答“黄的”就可以了;切不要说“因为不是红的,也没见过紫的,所以是黄的!”尤其不要乘机表现知识“渊博”而陈述1+2=3的“理论”——“香蕉的颜色嘛,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而变化……”,更不要“抬扛”:“难道香蕉一开始不是青的吗?”这样费了时间不说,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评委会有什么印象呢?
4.善于演示实物。一个实物比一本书更有说服力,一份鉴定证书比发明人讲一天还管用!参赛选手要善于出示“证据”——专利证书、鉴定证书、测试报告等,让数据说话,只说结果,不讲过程;还要避免把媒体报道当作“证据”。
5.事先写好背熟600字的演讲稿。有些发明人虽然有不错的作品,却一个劲地说背景,讲理论,竟不知道“3分钟有多长”,时间过了,还没进入主题。作者提示:广播员的语速是平均每分钟200~250个字,只要事先写好600字的稿,背得滚瓜烂熟,到现场边演示边“讲演”,何愁“口才”不好?当然,讲稿怎么写,可是个不小的学问啊!
发明人的品质与“个性”
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科学伟人开普勒(德,Johannes Kepler,1571~1630年说:“科学家大多是“疯子”,因为他有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在他眼里:科学就是一切,科学就是人生!”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搞发明创造的人或者科学家,就是这样的一群“疯子”——走路碰上电线杆,吃馒头蘸了墨汁,衣服反着穿。而且,不善言辞者多,“内秀”不善表达者多,爱钻牛角尖固执者多……
发明家和科学家,走在荆棘丛生的崎岖小路上,自我牺牲、艰苦跋涉,为人类的文明之旅开辟道路,他们的品质和“个性”,的确是特别的“另类”。发明家和科学家不懈奋斗的故事,始终是人类历史中最光辉的诗篇。证据之一是:任何一册《全世界最有影响的100名人》书中,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比例,总是比“帝王”要多。
职业的发明家并不多。实际上,从事技术创新获得一项专利的人,都是“发明人”,都有资格参加这个既“赛发明”又“赛发明人”的盛大赛事。每年数万件专利,其“发明人”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群体。在中国,虽然赛事多多,可从来没有谁拿这个群体在电视上开赛过。这个群体由于专攻业务,由于埋头试验,由于潜心研究,由于常遭冷漠甚至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在赛事中显露出的种种“个性”特点,一如上文所述,是完全可以理解和谅解的。
《我是发明家》的“真人秀”,有着其他“真人秀”节目从来不曾有过的科技含量和智慧含量;可是这个“另类”群体在“秀”字上,偏偏不善于表现出“优势”。节目的“定位”又要达到大众娱乐和亲民性两种效果,必须在展示发明作品的同时“秀”出发明人自己。这就等于说,节目给发明人出了个难题,同时发明人也给节目出了个难题——有了很好的发明,“秀”不好怎么办?恐怕这对于选手和评委都是一个考验。
最新资讯
-
08-18 1
-
08-03 1
-
08-20 0
-
08-16 0
-
08-25 0
-
09-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