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专利技术分布概要

发布时间:2019-08-25 08:30:15


  一、我国对虾养殖概况

  我国对虾养殖业曾创造出辉煌的业绩: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人工育苗技术和养成技术获得突破;80 年代对虾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初期对虾养殖进入高峰:年育苗能力1000 多万尾,年产对虾20多万头,年创汇5 亿美元以上,连续几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成为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1。

  1993 年,由于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爆发,我国对虾养殖业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对虾养殖业步入低谷,总产量急剧下降。1993 年的总产量只有8.7 万头,1994 年又下降到5.5 万头,只相当于鼎盛时期的1/4,年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许多对虾养殖场只得转产或停产2。1996 以后,全国的对虾养殖业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养殖产量也开始回升,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其原因之一在于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目前,全球对虾年需求量约120 万头,贸易额70 多亿美元,并已形成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四大市场3。近年来,国际市场对虾需求量不断增长,中国优质对虾尤受欢迎,价格稳中有升。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虾病害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对虾的养殖技术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对虾养殖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领域

  对虾养殖的专利技术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从育种到成虾产品的后处理加工、疾病诊断检测、防病治病及场地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分析在国内外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对虾养殖专利技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养殖技术和疾病检测、治病防病技术。前者包括饵料技术、育种技术及各种综合养殖技术;后者包括诊断检测技术、消毒防病技术及治病技术。这些技术领域集中于两个国际专利分类号(国际专利分类表第八版)下:A01K61/00:鱼类、贻贝、龙虾、蜊蛄、海绵、珍珠等的养殖;G01N33/48:生物物质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对虾养殖领域专利技术分布及发展

  (一)技术领域分布

  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最相关专利文献118 篇(不包括产品加工及后处理技术),其技术分布领域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对虾养殖技术中,综合养殖技术、饵料技术、消毒防病技术及诊断检测技术发展较快,分别有36 项、32 项、23项及21 项,占据了养殖技术的绝大部分;而育种技术的发展则相对较慢。

  育种技术涉及三倍体育种、无病毒育种及转基因抗病育种。其中三倍体育种技术(公开号:CN1177437A)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这项技术2001 年12 月26 日获得授权,专利权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非常遗憾的是,该项专利权到2003 年11 月5 日因费用原因已经中止,由此可以推测,这一技术在养殖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无病毒育种涉及亲虾或虾胚的脱毒育种,其目的在于获得无病毒种苗。转基因抗病育种技术目前在我国只有一项,即通过转入抗病相关基因进行草鱼、对虾抗病育种(公开号:CN1229137A),这项技术于2002年10 月30 日获得授权,专利权属于湖南农业大学,这是目前检索到的国内外已经公开的唯一一项涉及对虾抗病育种的专利技术。

  在诊断检测技术中,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有以下几类:白斑杆状病毒的检测技术13 篇,内容涉及白斑病毒的PCR 检测、单链抗体金标检测、复合点杂交检测及复合多聚酶链-酶联免疫检测;桃拉(托拉)病毒检测技术2 篇;白斑病毒及桃拉(托拉)病毒同时检测技术3 篇;弧菌检测技术3 篇(溶藻弧菌、创伤弧菌、河流弧菌);血淋巴光镜检测技术1 篇。在这些检测技术中,除一篇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外,其他均来自国内大陆地区。

  消毒防病技术涉及养殖池的消毒、水体过滤、病毒预防装置及方法、防治药物等。在防病药物中,以防止病毒病的中药为主,也涉及一些免疫增强剂。其中一项药物病毒针对性较强,由大连理工大学申请:一种防治对虾病毒病的卵黄免疫球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号:CN1583792A),该专利申请目前尚处于复审阶段。自1974 年Couch报道了第一种对虾病毒以来,共发现了20 多种病毒或类似病毒颗粒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研制了药物“净水灵”、“虾康一号”以及抗病毒符合疫苗等。鉴于当前对虾病毒,尤其是白斑病毒对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危害,而病毒针对性的速效药物或技术还较少,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饵料技术涉及抗病防病饵料、营养饵料、虾苗饵料及饵料投喂方法及装置等;综合养殖涉及增氧技术及装置、越冬技术、高密度养殖技术、雌化诱导技术、水质改良、围栏封闭技术等等,其涉及技术范围较广。

  (二)各领域专利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对虾养殖的疾病诊断检测工作进入90 年代才开始出现,在90年前没有这方面的专利技术。第一篇专利技术出现在1996 年,在90年代以白斑病毒的PCR 检测为主。2000 年以后,出现了桃拉病毒的PCR检测技术、白斑病毒的单链抗体技术及弧菌检测技术。

  对虾养殖的消毒防病专利技术从80 年代末开始出现,但非常少。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虾的病毒病尚未大规模爆发,另一方面我国从80 年代初才开始对技术进行专利保护,以前即便有相关技术,也不存在相关专利。进入90 年代,随着病毒病的大规模爆发,加之有效药物的缺乏,消毒防病对于对虾养殖业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其范围从80 年代末期出现的防病药物逐渐扩展到虾病防治的各个方面及养殖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在进入21 世纪后得到持续发展,不仅出现了对虾自身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抗病毒疫苗及抗弧菌方法,还出现了抗病药物与饵料技术结合的多种复合饵料,以及通过反季节养殖来防止病毒病的技术。

  与消毒防病专利技术相似,饵料方面的专利技术也是在80 年代出现较少,进入90 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内容也从80 年代以营养为主的简单饵料配方逐步发展为抗病饵料、营养饵料、幼苗饵料等多种品种,饵料投喂技术方法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出现专门的投喂装置。

  综合养殖技术从90 年代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内容也涵盖了增氧技术及装置、高密度养殖技术、雌化诱导技术、水质改良、越冬技术、围栏封闭技术等等各个方面。对专利技术的分析表明,该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手段没有明显的趋势。当然,这并不一定代表该技术不存在趋势,也可能是专利技术相对较少造成的。

  与前几个方面相比,育种技术发展比较缓慢。我国目前已公开的育种专利技术只有6 项,均为近10 年来才出现的,内容涉及抗病毒育种及多倍体育种。而且从与国外技术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目前在该领域尚处于领先地位。

  四、国外对虾养殖领域专利技术分布

  (一)领域分布


  从目前公开的专利文件看,国外的对虾养殖技术中,饵料技术的发展最为迅速,共有82 项,占全部对虾养殖技术的57.7%。综合养殖技术、消毒防病技术发展也较快,分别有26 项、21 项;而育种技术、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则相对较慢,分别只有6 项。经过分析,各项专利技术的总的趋势与我国基本相同。

  (二)国家分布

  从国外专利技术的国家分布看,日本占据了超过半数的专利技术,共78 项;其次为美国27 项、欧洲14 项、澳大利亚及韩国各5 项,其它国家为13 项。这一方面反映了欧美及日本等专利大国更重视专利技术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对虾产品的市场所在,即日本、美
国、欧盟、东南亚四大市场。


  五、中外专利技术领域分布对比分析


  
  通过图5可以看出,在育种、综合养殖技术、消毒防病技术方面国内外专利技术基本一致。在诊断检测领域,从数量上看国内远多于国外,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我国在这方面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如在这方面目前公开的一项国际专利申请是由我国申请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基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申请的,其内容涉及一种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DNA全部序列及白斑杆状病毒的37个cDNA序列,为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从另一方面看,国外对这方面不是十分重视,而更偏重于发展饵料技术,这可以从国外饵料技术占全部专利技术的比例以及国外饵料技术与我国饵料技术两个方面的对比看出。比如日本的相关专利申请,共有78项,而其中涉及饵料技术的专利申请多达52项,其中还有两项是国际申请,而且从申请年份看,自80年代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见图6)。而我国只是在90年代有长足发展,而且在对虾养殖技术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这种不同领域的发展差别也值得我们深思。


  六、我国对虾养殖尚存问题及技术展望

  (一)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业存在的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害特别是病毒流行病是目前困扰我国对虾养殖业生存和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已经报道的对虾疾病种类有数十种,病原种类包括病毒、细菌类、真菌类、寄生虫类、原生动物类,危害的范围几乎包括对虾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即从育苗、养成到越冬的各个时期都会有疾病发生。有关单位已经进行了虾病的病原、病理、传播途径及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5。

  2、环境。养殖环境直接关系到对虾的病害问题,许多地方对虾养殖环境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即排入近海水域,导致近岸水域水质恶化,直接威胁着海水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养虾业本身产生的有机污染6。许多养虾场使用的人工饵料质量差,在水中的稳定性达不到要求,加之投饵策略不尽合理,其结果是相当数量的饵料投喂后不能被对虾利用,反而变为对养殖水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在养虾中误用和滥用各种抗菌素、消毒剂(或水质改良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生态容量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海湾养虾池的对虾放养密度过大,排出的养殖废水超过了海区的自净能力。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养殖水体及邻近海区的富营养化和有害藻类及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最终危及了对虾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

  3、饵料质量不高。国产饵料的营养多数不够全面,许多地方产的饵料质量不够稳定,在水中的稳定性差,导致饵料系数高,残饵多而引起有机污染。尽管有些品牌的饵料质量不错,但价格较高,许多养殖场使用自产或当地产的低质饵料,加上虾池的换水能力受限制,养殖后期往往形成池水的富营养化,氨态氮、COD、BOD 增加。

  4、苗种的选育跟不上生产的要求。我国对虾的主要养殖种类是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随着其病害的发作,近两年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也出现了病害。对虾苗种生产不稳定,丰歉不均、靠天吃饭的因素很大;苗种基本上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抗生素的使用相当普遍,致使育出的虾苗往往体质较弱,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

  (二)技术展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防止病害的发生,首先需要有针对性的药物,尤其是抗病毒病的特效药物,这方面需要突破性的进展,白斑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以及抗病毒疫苗的出现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基础。在筛选有效药物的同时,大力开展病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发展防治技术,以预防为主,提高对虾产量;改进育种技术,尤其是进行抗病育种,提高种苗质量,增加抗病力。

  在对专利技术进行检索过程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在国外有许多对虾产品的深加工处理技术,而我国这方面的专利技术相对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对虾粗产品较多,而缺乏产品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相对收益较低。大力发展对虾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出口,改善目前我国对虾养殖相对过剩的状况。(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 刘铭)

  参考文献:

  1、张振华等: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江苏农业科学,2002 年第3 期;

  2、陈宪春:世界性虾病蔓延及我国虾病防止进展,中国饲料,1995 年第11 期;

  3、张桂萍:我国对虾出口正逢良机,山东农业(农业经济版),2002 年第3 期;

  4、陈晓燕,李贵生:对虾病毒研究现状,生态科学,第24 卷第2 期,2005 年5 月;

  5、俞开康:养殖对虾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齐鲁渔业,第22 卷第1 期,2005 年;

  6、周小壮等:不同模式对虾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生态科学,第23 卷第1 期,2004
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