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6-21 03:08:15
发布文号: 农办科[2006]52号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受科技部委托,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单位
1.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文件编制
1.请各有关单位认真阅读《申报指南》,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基础和优势条件组织力量编写申报文件;
2.课题申报必须以全部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
3.申报材料要符合课题申报书格式要求,由申请单位和主管部门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4.申报书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三、申报时间
请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文件一式10份于2006年9月25日16点前(以签收时间为准),,并同时发送申报文件电子版。
四、联系方式
1.
联系人 陈彦宾 张文
电话:010-64193078 64193022
传真:010-64193022
2.
联系人 林友华 张新明
电话:010-64195085 64195092
传真:010-6508560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附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技术课题申报指南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年限为2006至2010年。
二、共性课题总体目标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针对主要粮食作物高产、超高产和优质安全的跨区域共性关键技术与若干具有全局意义的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攻关,集中优势技术力量,进一步提高作物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申报课题
课题1: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课题2:粮食主产区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课题3: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4: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四、承担单位选择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申报评审的基础上择优委托基础条件好的科研教学单位进行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
五、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
(1)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4)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2.申报文件的编制要求
(1)申报材料要按照课题申报书格式要求进行编写;
(2)课题申报书编写格式详见指南第三部分。
六、申报时间
2006年9月25日16点前,: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邮政编码:100026),以签收之日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为便于工作,申报文件电子版(可无签字盖章)也请在同一时间发送到kjzxxmch@agri.gov.cn。
联系人: 林友华 张新明 陈彦宾 张 文
电 话: 010-64195085 64193022
第二部分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 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1.攻关目标
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创新理论及其相应高产挖潜的技术途径,确立超高产技术集成创新优化与定量化的原则与标准,建立具有明显创新特点的超高产核心技术。并根据东北春玉米、华北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两季稻作区域特点,建立以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效可持续超高产技术模式,实现技术上可推广、经济上可合算、年际间可重现、资源可持续的定点定位周年超高产,并不断创造超高产纪录。
2.关键创新
针对粮食作物超高产突破难度大、重现性差、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作物超高产共性理论不完善、区域化技术标准尚未形成等问题,以光合性能、源库、产量构成三大理论为基础提出'三合结构'超高产形成的理论模式,并确定出结构与功能的高产挖潜不同技术途径、提出作物超高产技术优化与定量化的原则与标准,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超高产技术模式,培育超高产新典型。
3.研究内容
(1)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关键理论与技术途径研究
三大作物超高产形成的共性理论及生理机制。根据三大平原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形成的共性特点和产量限制因素,重点研究 '三合结构'模式中不同层次构成因素的作用关系,分析作物超高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并进一步揭示超高产作物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群体结构与功能高效协调、高光效与高分配相互作用关系、产品器官形成和退化有效调控等重要生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超高产共性理论。
三大作物高产挖潜的技术途径。基于超高产形成的共性理论及生理机制,进一步挖掘作物不同层次的补偿机制,具体分析作物产量潜力限制因子,通过结构挖潜和功能挖潜具体途径,实现高产突破,为超高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三大作物超高产技术优化与定量化设计。针对三大作物三大平原超高产技术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对作物产量潜力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其产量限制要素进行权重分析,明确不同高产挖潜的途径,重点研究作物超高产的技术效应、产量目标的技术定量化设计及其优化集成的共性原则和方法,提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超高产技术优化组合的方案及定量化指标。
(2)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不同技术模式研究
长江中下游水稻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及不同技术模式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资源变化特点,通过光热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以突破逆境低温、多湿、寡照、优化群体结构、提高个体质量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目前已经育成或正在培育的理想株型、高光效和杂种优势相结合的超高产品种潜力;以培育壮苗、提高结实率为核心技术,通过早稻耐异常温度及抗早衰和晚稻壮苗、抗逆、提高粒重等关键技术集成和常规技术配套。建立双季稻、再生稻及麦稻两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周年超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相统一的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规程,通过比较分析明确区域化两作超高产技术特色。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不同技术模式研究。基于华北地区周年光温水资源分布特点,采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壮根强叶、防衰增粒、肥水高效运筹及抗逆高产的创新栽培技术,通过群体质量定量化控制等技术集成和常规技术配套创建新的超高产典型,建立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一体化超高产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规程,通过比较分析明确区域化两作超高产技术特色。
东北平原春玉米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不同技术模式研究。基于东北平原的生态和土壤条件、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以提高玉米群体性能的高效表达为核心,通过增密防倒防衰保重的结构性挖潜和扩库强源促穗增粒的功能性挖潜不同技术模式的建立,形成以目标控制的栽培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优化集成,并对不同模式比较,建立雨养区玉米可持续超高产技术体系和相应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4.技术指标
完善超高产理论模式和产量挖潜途径,并指导建立超高产技术体系15套,实现三大平原同地周年持续超高产,具体指标为:东北平原春玉米1050~1150公斤/亩;华北平原1550~1650公斤/亩(冬小麦650~750公斤/亩,夏玉米区900~1000公斤/亩);长江中下游平原1350~1500公斤/亩,(双季稻和稻麦:早稻或小麦650~700公斤/亩、晚稻700~750公斤/亩;再生稻:头季900~950公斤/亩,再生季550~600公斤/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10项,开发新产品15~20个。
5.课题经费:五年国拨经费700万元。
课题2 粮食主产区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1.攻关目标
课题以提高我国三大平原粮食超高产和高产稳产的土壤条件为重点,研究我国农田高强度开发情况下农田养分、水分高效管理技术及粮食超高产的土壤营养指标,建立一套以土壤-作物营养时空分布规律和农田养分时空有效性控制理论为基础的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2、关键创新
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水肥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研究土壤作物营养时空分布规律和农田养分时空有效性控制理论与技术,提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产量水平的土壤营养控制指标、形成东北平原黑土区春玉米营养高效利用模式、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水肥高效管理模式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应变水肥高效管理模式。
3.研究内容
(1)粮食主产区农田肥水资源高效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
农田营养时空分异与循环平衡理论及其高效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土壤-作物营养时空分异特征和营养循环与平衡特点,重点进行作物不同生育期、轮作周期作物营养特征,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养分和有机物质循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同产量水平的营养供需平衡特点等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并建立与完善土壤养分分段供应技术,空间分异调节与精准施肥技术、中低产土壤营养平衡及以有机肥为主的增量施肥技术、不同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控制技术和专用肥技术、高产土壤维持施肥与定向培育指标等技术体系。
农田肥水协同共效理论和节水保肥技术研究: 基于水分对养分有效性和作物高产潜力的重要影响,针对不同区域限制作物高产的肥水条件差异大等问题,重点研究以肥保水和以水促肥的作用机制,氮、磷、钾和水互作效应与高效利用模式,养分与水分之间时空耦合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作物田间集雨利用、土壤水库增容等高效节水技术,提出不同水资源分区的优化水肥交互管理模式和节水保肥管理技术体系,促进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农田养分监测与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基于三大平原土壤养分和作物营养状况监测和肥料效率试验网络,应用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重点对土壤大、中和微量元素养分、作物营养状况和肥料效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采集,建立农田养分和肥料效应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以实时掌握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况和肥料效益情况,为粮食生产精准快速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养分和肥效信息。
(2)三大平原农田水肥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模式与示范
东北平原黑土区春玉米营养高效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以吉林公主岭市为基地,建立示范区,针对东北黑土区春玉米早期低温,土壤中营养物质有效性低的特点,利用养分时空有效性调控理论,建立黑土区春玉米高产和超高产土壤营养调控指标。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水肥高效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在河北辛集市建立试区,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情况下季节紧,小麦在冬季、温度低、生长时间长,基肥施肥方便,而玉米在夏季、茬口紧、温度高、生长期短的特点,运用水肥管理进行营养时空调控,采用基追一体化管理,结合华北平原补充灌溉的生产实际,形成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体水肥高效的管理模式。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应变水肥高效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在湖北建立示范区,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水分多、温度高、土壤中营养物质易流失的特点,在水稻水肥管理上采用应变式水肥管理模式,一方面调节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损失控制,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4.技术指标
研究建成三大平原作物营养状况和农田地力监测技术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建立不同作物超高产土壤控制指标体系和以土壤-作物营养时空分布规律和农田养分时空有效性控制理论为指导的肥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肥料应用成本降低15%,示范区土壤基础地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以上,节水20%以上,粮食增产10%以上,示范农田达到无公害生产基地指标。
5.课题经费:五年国拨经费400万元。
课题3 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攻关目标
以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指导,基于不同区域粮食作物-土壤生态系统研究,重点解决粮食作物高产过程中的农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理化环境以及作物健康生长控制等关键问题,研究提出粮食主产区不同作物高产目标下的农田生态健康诊断指标以及关键调控技术,为增强粮食高产区生态可持续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2.关键创新
针对目前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等粮食主产区在不断追求高产再高产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土壤结构恶化、功能退化、养分失衡、部分农田污染以及作物抗逆境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重点突破三大技术关键:三大作物不同区域、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农田生态健康诊断评价指标;农田土壤生态系统非健康因子控制关键技术;高产过程中作物健康生长调控关键技术。
3.研究内容
(1)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生态健康标准及其调控关键技术创新
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生态健康诊断与评价。以阐明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态势可控指标为突破,重点研究三大作物持续高产过程中,不同类型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土壤健康指标以及作物群体结构、作物抗性等作物健康指标的诊断阈值及其评价技术方法,并对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生态健康态势做出总体评价,提出高产农田生态健康保护方案。
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土壤健康调控关键技术。以控制农田退化和解决障碍土壤生产力等非健康关键因子为突破,重点攻克障碍农田耕层结构调控技术、土壤养分均衡调节技术、重点地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建立三大平原农田土壤健康调控的技术体系和标准。
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健康调控关键技术。以提高三大粮食作物抗逆境能力为突破,重点研究三大作物化学信息调控技术、作物抗逆技术、农田生物多样性调节等关键技术,建立三大作物高产高抗健康的可持续管理技术体系。
(2)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调控技术模式集成示范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健康调控技术集成示范。针对长江平原水稻集中生产区农田潜育化、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土壤通透性差、水稻倒伏、易染病害等问题,进行稻田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污染治理、水旱轮作、稻田绿色覆盖、立体种养生态调控、水稻化学控制等技术集成示范。建立长江流域稻田农田生态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生态健康调控技术集成示范。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壤养分不均衡、农田土壤结构不良、作物易倒伏和易受旱等问题,研究农田土壤肥水生态调控、周年一体化农田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小麦玉米周年化学控制等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华北灌溉区农田生态健康管理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
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调控技术集成示范。针对东北高产区土壤有机质加速下降、耕层变薄、土壤功能退化、作物易冻害等问题,重点进行农田肥力控制、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合理轮作技术、玉米化学调控等集成示范,建立东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健康管理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
4.技术指标
形成适合三大平原区域特点、三大作物农田生态健康管理技术标准和规程6~8套,研究提出2项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3项以上;在粮食主产区三大平原重点选择三个基地县,每个基地县要连片集中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健康型高产农田样板1000亩(千亩样板方),每个基地县每年示范10万亩,累计示范面积达到150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农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明显提高,粮食单产平均比前三年基础提高10%以上,亩收益提高15%以上。
5.课题经费:五年国拨经费500万元。
课题4 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1.攻关目标
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严重影响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安全生产的重大病虫害,研究新的生产条件下有害生物的致害性变异特点及其发生危害规律,研发以生物多样性利用、农药减量精准使用技术为核心的病虫害防治共性理论和技术,构建切断病虫周年繁衍的遗传屏障和生态屏障,并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操作简便、控害减灾效果显著、符合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减少因病虫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确保作物安全生产。
2.关键创新
针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致害性变异频繁、发生危害加重、成灾频率加快、致灾强度加大以及农药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重点研究突破新型栽培条件下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以及病虫致害性变异监测、生物多样性控害减灾和农药减量精准使用等技术,研发特效农药制剂和高效施药机械,为粮食作物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研究内容
(1)三大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三大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动态及致害性变异监测技术研究。针对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生产中流行性、暴发性和危险性重大病虫害,重点开展病虫致害类型(病菌新小种、害虫新生物型等)的鉴定、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新的生产条件下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其与品种布局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显著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高效低毒农药研制及减量精准使用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不同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开展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及化学农药品种或剂型的研究与筛选;开展农药减量精准使用技术及适应不同作物和区域的高效安全施药机械创新研究,重点解决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品种单一、药剂毒性较高、稻田药液流失对水域的污染以及玉米后期和麦田大规模施药困难等问题,节省农药用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和防治效果;开展农药环境行为毒理和安全性研究,形成安全药剂施用技术标准和规范;研发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建立病虫抗药性早期诊断技术体系。
生物多样性控害减灾技术研究。针对有害生物致害类型和变异特征,研究粮食作物对重大病虫害的抗性特点、程度、类型及其遗传基础;研发适合不同地域和生态条件的作物品种合理配置技术,评价作物间套种、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栽培措施对有害生物种群的影响及其控害减灾效果,建立以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为基础的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2)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针对不同生态区域作物生产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单一等问题,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以关键技术为核心、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简单易行、环境协调性好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
长江中下游及成都平原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水稻品种(系)和种质资源对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螟虫等抗性联合鉴定和评价,筛选抗性水稻品种(或材料),并提出合理利用方案;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和生物农药制剂防治试验和示范;研究播期(移栽期)调整、水稻间栽、免耕直播及生物多样性利用等控害增产效果及其协调应用技术,组建水稻重大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华北平原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华北平原小麦品种(系)和种质资源对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吸浆虫和麦蚜的抗性,筛选出抗多种病虫或病菌多个生理小种的小麦品种(系),并进行遗传分析,提出合理利用方案;筛选安全、高效的抗病虫诱导剂或新型药剂,并进行使用技术研究;研究不同作物间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增施钾肥、秸秆还田等栽培措施的控害减灾效果;组建以抗性品种利用为基础、生物控害和化学减灾相结合的小麦病虫害全程控制技术体系。
东北春玉米及华北夏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鉴定评价东北春玉米区及华北夏玉米区当前主要生产品种和新育成品种对叶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水平,筛选多(兼)抗性优良品种(系),提出合理利用方案;筛选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的防治玉米螟的优良天敌品系及防病微生物菌剂,研究其规模化生产和利用技术;组建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4.技术指标
研究新的生产条件下三大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监测预警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和农药安全精准使用技术,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9套,研发病虫防治新技术和新产品15项,示范面积120万亩以上,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0%以上,粮食作物比常规防治增产6%以上,经济效益比1:8以上,显著减少化学农药施药次数、施用剂量及其对病虫天敌的杀伤作用,大幅度减轻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留,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粮食品质。
5.课题经费:五年国拨经费400万元。
第三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 申报书封面(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项目名称: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 2006 年 月至 2010 年 月
二○○六年九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打印,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
| ||||||||
课题名称 |
| ||||||||
申报形式 |
□投标□有限择优 □指定 □其它 | ||||||||
课题申报单位 |
名 称 |
| |||||||
单位所在地 |
省(市、区) |
代码 |
| ||||||
通讯地址 |
|
邮编 |
| ||||||
单位类别 |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
代码 |
| ||||||
单位主管部门 |
|
代码 |
| ||||||
其他主要参加单 位 |
序号 |
单 位? 名? 称 | |||||||
|
| ||||||||
|
| ||||||||
|
| ||||||||
课题负责人 |
姓 名 |
|
性别□男 □女 |
出生年 |
年 | ||||
学 历 |
□研究生? □大学 □大专 □中专□其他 | ||||||||
职 称 |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 ||||||||
联系电话 |
|
|
| ||||||
课题组人数 |
人 |
高级 |
人 |
中级 |
人 |
初级 |
人 |
其他 |
人 |
起始时间 |
年 月 |
终止时间 |
年月 | ||||||
课题活动类型 |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其它 | ||||||||
所属技术领域 |
□能源? □资源? □环境? □农业 □材料 □制造业 | ||||||||
创新类型 |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
主要研究内容(100字以内) |
| ||||||||
预期成果 |
□专利? □技术标准?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 ||||||||
预期知识产权 |
获得国外发明专利项,国内发明专利项,其他项。 | ||||||||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 |
□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 ||||||||
产学研联合 |
□是 □否 | ||||||||
经费预算 |
万元,其中国拨 万元。 |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五、经费预算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1.课题进度安排
序号 |
进度安排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第四年 |
第五年 |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课题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
七、实施机制
1.课题的组织管理措施
2.课题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国拨专项经费分配
3.产学研结合模式
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
八、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课题主要人员情况
1.课题负责人简介
2.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
课题负责人 |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职称 |
业务专业 |
为本课题工作时间(%) |
所在单位 |
|
|
|
|
|
|
|
|
|
|
|
|
|
|
主要研究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课题风险分析及对策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1.相关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2.课题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分析报告;
3.课题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4.中试或产业化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
5.与课题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十二、申报单位签章
课题申报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十三、课题申报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十四、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意见
论证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或科技中介机构(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十五、项目组织单位意见
1.对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结果的意见;
2.对是否选择课题申报单位为课题承担单位的意见;
3.其他说明。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最新资讯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08-28 0
-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产品现代物流技
08-24 0
-
08-04 1
-
08-06 1
-
10-13 0
-
08-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