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应与旅游经济相得益彰

发布时间:2019-08-20 00:26:15


  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暨申遗启动仪式在河南鹤壁市举行,与会者对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国春节申遗进行了研讨。此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撰文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启动春节申遗,可以最大限度地弘扬春节的文化内涵,使传统年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春晚”是一种文化创造,“春运”是一种文化驱动,“春游”则能激发人们闲情逸致。而春节申遗与旅游经济“牵手”则更能相得益彰。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倍受关注,我们欣喜地看到,春节已经逐渐走出华人圈,获得世界许多地方政界、商界的认知、认同。10余年来,。2001年开始,纽约帝国大厦每年都在春节时点亮代表中国的红黄两色灯光。从2003年起,纽约市议会还将中国农历新年列入公共假日。今年除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向全球所有庆祝农历兔年的人们表达新年祝福,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用汉语发表电视讲话向华人祝贺新春,许多海外游客选择春节期间前来中国旅游,体验中国特有的年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风情等既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能否双赢是一个重要命题。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更可以增强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意识;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双赢。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二者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但旅游也可能变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旅游景点让游客抬花轿、进洞房等不伦不类的“民俗”,例如为迎合游客编排的当地歌舞,反而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要实现共赢,一定要抑制旅游业的极度商业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如长江三峡地区拉纤的峡江号子很有名,据一位老纤夫讲,当年穷纤夫拉纤全是赤身裸体,如果拉不动急流中的船,就会被拽到江里丧命,因而峡江号子也特别激动人心。后来这名老人去给游客表演,被包装后老人穿着绸衫,涂上红嘴唇,动作像样板戏,简直是糟蹋遗产。

  国际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理念认为,让本国的文化遗产为世界共享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而像峡江号子那样把文化拿来卖钱的做法显然是急功近利。旅游业应该展示的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2006年、2008年,。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315项,一些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形成。这其中总有一些是适合旅游业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展示给游客,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只有依靠文化的力量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以旅游做为截体传播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让旅游与民俗的结合更加紧密。(知识产权报 作者 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