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08-03 07:55:15
【专利】专利困境与创新困境
残酷的商业世界里,不停地的专利诉讼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商业逻辑?就像巴菲特曾经说过的那样,新一轮财富的获取在于找出新的专利权。
4月28日,华为宣布将以侵犯公司数据卡、LTE专利和商标权的名义,正式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通讯提起法律诉讼;仅仅20个小时后,4月29日下午,中兴通讯发表反诉声明称,已于当天“在中国针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侵犯中兴通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若干重要专利递交了诉状。”一时间,这两家在全球4G的LTE商业网络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公司剑拔弩张。专利之争的背后无疑是一场市场博弈,对欧洲市场的殊死争夺是双方交锋的导火索。
至此,专利之争在全球通讯市场进一步升级。此前半年中,专利诉讼在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诺西)之于华为、爱立信之于中兴通讯公司之间争先上演。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仅仅发生在通信行业的专利诉讼就达到数百起,其中苹果公司46起,摩托罗拉44起,三星32起,诺基亚27起专利诉讼。
核心专利的围墙
“一个开发者在其使用标准化技术开发新产品时必须用到的、绕不开的专利就应被视为核心专利,在通信业,持有核心专利对一家企业意味着拥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赵钧陶说,“首先,持有专利,可在让企业在市场运营上拥有足够的行动自由。其次,不用向其他企业购买专利,这意味着相对较短的产品开发周期、较低的销售成本和较短的上市时间;再次,减少专利费支出,增加专利授权收入,核心专利给企业带来的是核心竞争力。”“当然,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支球队的拉拉队加油声最响亮,就把冠军颁给它一样,仅仅根据提交专利数多少来判断一家企业的实力,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赵钧陶看来,评判一家企业是否真正具有专利实力,首先要看其技术承继以及对标准化的贡献。除此之外,商业化的能力很重要,即能否成功地将专利转化为生产力,是评判一家企业专利实力的重要标准。
一直以来,通信行业的专利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互通的前提是开放与合作;但同时,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追赶让专利的围城几乎无所不在。典型的例子是,当运营商正在兴建3G网络时,企业已开始为4G摇旗呐喊。这是一场残酷的博弈,一项有优势的核心专利,在其生命周期内在全球各国获得许可总花费甚至要高达300万-500万美元,而它随时都有被超越的风险。“事实上,通信行业与其他行业并不一样。如果你的运营商使用的是爱立信的基站,而你却无法给一个使用别的厂商无线技术的运营商的用户打电话——这样的场景简直无法想象。因此,任何一种通信技术能否培育市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业内的互操作性和规模效应。”赵钧陶说。
开放与共享
开放与共享是充分竞争的前提。事实上,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自地完成创新活动。企业和同行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而且,很多情况下,创意点子正来自与产业链中的供应商、用户以及创意伙伴的合作。
SAP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孔翰宁说:“我们知道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就是知识共享。如果时时刻刻设法保护自己,那么这场游戏已经输了一半。重要的是通过开放与共享走在竞争者前面。”尽管SAP公司在与微软、IBM等几家共同开发软件的大型伙伴合作时,同样设法保护自己,但绝大多数时候它是将大门敞开的。
除此之外,专利与创新之间并不完全划等号。美国专利研究机构IFIClaimsPatentService的调查显示:在去年,微软获得3094项专利,仅次于IBM的5896项和三星的4551项。苹果仅排名第46位,获得563项专利,在专利数量上虽然只有微软的六分之一,但毫无疑问,苹果公司在产品创新的攻势上表现得更加凌厉,iPad与iPhone的风靡全球就说明了这一点。微软前“创业公司布道师”、目前任职于谷歌的唐·道奇曾公开表示:“将微软和苹果过去十年的创新、新产品和全新商业领域进行比较,结果会很明显。微软的创新者从750多亿美元的研发和并购投资中获得了什么呢?”
显然,专注于保护现有市场而不是创造新市场,很容易让大公司陷入“创新困境”。问题的关键在于,专利的目的是保护技术创新者的热情,它的前提是技术突破而不是首先问问人们究竟想要什么,而后者则是商业创新的前提。
据爱立信全球CEO卫翰思介绍,爱立信平均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是50亿美元。在他看来,目前全球超过55亿人拥有手机,因此让55亿人联系的关键就是标准化,而这就是爱立信创新的关键。“爱立信持有2.7万项获批专利,每年都有5000-10000个专利创造出来,我们希望和竞争对手分享,这是合作+竞争的模式。”
动态平衡
“在专利持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应该寻找利益与需要的平衡。”赵钧陶认为,技术共享和专利许可必须遵循FRAND原则,即Fair(公平)、Reasonable(合理)、Non-Discrimina-tory(非歧视)的原则,其鼓励向所有市场新进入者开放专利,同时保障专利持有人获得公平的回报。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更重要的是,市场的蛋糕也必须通过竞争对手之间的开放与联合才能共同做大。事实上,在专利的围墙与开放创新之间并不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相反,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知识产权机制的本质特征就是鼓励创新,这是国内对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普遍认识。以一种专利机制来保护创新成果并促进创新精神,从而推动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美好愿景。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专利申请最初是使自己的商业利益不受侵犯的‘被动性’保护行为,但是在残酷市场环境中,专利保护必将进一步演化为排除竞争的‘主动性’防御工具。因此,实际上,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双重属性,其本质特征不只是鼓励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会一步刺激良性竞争。”道盛奇正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董少博认为。
举个例子,全球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空客和波音,2004年之前,这两家公司在中国并没有申请几项专利,但是到了2005年,中国宣布要自主研制大飞机后,空客和波音则开始马不停蹄地在中国申请各种专利。原因很简单,空客、波音意识到中国的飞机制造商将成为其重要的竞争对手,不容小觑,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空客和波音通过专利产权的保护来“跑马圈地”,以维持其在飞机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但正因为如此,这对其他飞机制造商的自主创新恰恰是一个激励。正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刺激竞争本质特征,才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创新的作用。
最新资讯
-
08-23 2
-
03-06 1
-
08-17 0
-
05-09 0
-
08-12 0
-
08-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