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制度存在哪些缺陷?
发布时间:2020-11-13 10:38:15
摘要:民事调解制度是我国的民事诉讼过程中最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民事调解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民事权益的争议,不断地提高办理案件的效率从而进一步减少案件的诉讼成本;与此同时,、进行处理民事之间诉讼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了一定的缺陷,下面由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讲解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缺陷。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是享有"东方经验",审判权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本质上是一种合意为核心要素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是私法纠纷领域的廷伸,是一种当事人主义。在审判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民事调解制度存在如下缺陷:
1、民事调解制度缺陷一:是随意启动调解程序。
合法是民事诉讼调解有效的前提,含概了程序合法、实体合法。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这意味着调解没有独立的程序。法官可以随时组织当事人调解,启动调解程序的随意性较大,造成诉讼调解中法官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过于突出,有悖于当事人主义的调解原则,使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受到一定压制,当事人自由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诉讼权受到侵害,同时也为"强制调解"、"恣意性调解"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2、民事调解制度缺陷二:是调解无具体期限,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
,即调解和审判可以动态转换,法官可以随时主动地决定进入调解程序。较之判决,调解可以使法官在相对的时间内提高办案数量、回避法律适用,减少上诉案件,法官的风险最大化地降低,这无疑促使法官更多地适用调解。也变相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中国《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协议一经生效,即表明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已经解决,产生与生效判决同等的效果,除个别特殊案件(如调解和好的离婚、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外,不得再行起诉、上诉,因而审判监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同时,由于调解协议或送达回证上的签字属于自愿,当事人尽管可能无奈,但也只好忍气吞声。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自愿",除严重违反程序外,使当事人无法提出充分证据,从而导致再审的机会几乎为零。
3、民事调解制度缺陷三:是对违法调解缺乏制约。
法官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负有审查义务,但在多数情况下,调解是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形成一致意见后,,有的案件当事人恶意串通,为逃避他人债务以诉讼调解的方式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较为常见的有调解假离婚、假抵债、假清偿,这类案件的调解,往往是事后才发现调解目的恶意并损害了第三人利益,中国法律对这种调解行为缺乏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最新资讯
-
08-14 0
-
02-19 1
-
08-20 0
-
10-30 0
-
08-26 0
-
08-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