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荣“中国方法”破“专利伏击”

发布时间:2019-08-07 00:42:15


  江苏兴荣高科公司(以下简称“兴荣公司”)最近3年经历了创业以来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铜加工行业世界第二巨头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的“专利伏击”,成功地用“中国方法”22项专利组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挽救了中国的铜加工行业。   2003年3月14日,我国8家主要铜加工企业同时收到了一份来自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的传真:“你公司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并赔偿铜加工每吨200美元的专利费……”奥托昆普是世界著名的有色冶金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铜生产和加工企业。它在中国,不仅靠转让专利技术,而且还从限制实施其专利设备中获取重大利益。该公司于1988年在中国等多个国家申报了一种“冷加工”方法专利,与目前我国铜加工企业使用的某些方法有相似性。   兴荣公司创始人肖克建认为,奥托昆普公司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要笔钱,二是想限制我国铜加工企业的发展。而一旦他们的专利策略成功,我们付出的代价就不是一个企业的损失。我国目前铜管使用量在50万吨以上,出口超过10万吨,主要用于空调制造,如果加工每吨铜交出20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不仅铜加工企业无法生存,每台空调的成本也会随之上涨。   芬兰奥托昆普公司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招,有着他们对这个行业国际市场非常老道的判断。2003年兴荣公司安装了十余条铜管生产线并研制出新的生产方法,每条生产线可满足年产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从这年一季度开始,我国的铜管从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内螺纹铜管的加工费也在这十年间从4.8万元/吨下降到8000元/吨。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加工的铜管是最便宜的,从中国漂洋过海到美国的铜管,售价比美国本土的还便宜1000多元/吨。   如果此时奥托昆普公司的专利计划实现,中国铜加工行业十年的成就相当于在给他们公司打工。好在兴荣公司在十年间对铜管的连铸连轧工艺及全套生产线设备进行了全面研发,陆续取得了12项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他们分析双方专利的区别,动用了国内外能够找到的所有技术关系,希望能找到足够的反驳证据。为了一个数据,公司总经理祁威与公司顾问刘怀文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们发现:兴荣公司专利明确轧制温度为701℃—850℃,而芬兰公司的专利仅为250℃—700℃,按照芬兰公司的办法,根本做不出合格的铜管。赢得诉讼的曙光乍现。   在中国有色加工协会的支持下,兴荣公司带领国内的六家铜加工企业针对奥托昆普的诉讼,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对奥托昆普的“专利”宣布无效的请求。他们提出了四点理由。第一,芬兰奥托昆普公司提出的专利应属科学发现范畴,不属于专利法保护对象。第二,该专利技术中的PSW轧机最早在70年代就已经在德国被应用于轧制钢材和钢管,在中国,PSW轧机是本领域一种常用轧机。第三,该原理早被各国刊物予以公开。第四,经检索发现,。   2004年2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芬兰奥托公司发明专利无效。其后,,,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结果。奥托昆普公司没有再上诉。   不难看出,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的真实意图是排挤中方铜管企业,试图自己垄断相关市场。 调查报告中介绍,中国企业已处在跨国公司专利的重重包围之中。外国企业对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非常重视,他们的专利申请增速从1993年开始启动,在我国申请专利数字从1993年的6000项到1997年的2万项到2003年超过4.5万项。而获得的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势头则从1999年开始启动,从4000项到2001年超过1万项,2003年更是超过2.4万项。: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两三年时间里,发生的较大涉外争端已经有20多起。不过,像铜加工企业这样的结果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能打赢这个官司?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结果来自兴荣公司的技术创新。该公司自主创新的铜管连铸连轧工艺被专家们称为铜管生产中的“中国方法”。   技术创新让兴荣公司打赢了国际专利官司,尝到了国际市场甜头。近几年,该公司主要股东每年都主动提出不拿年终分红,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新产品研发,根据全球铜价飞涨而我国铜资源又十分稀缺的情况,该公司开展了铜合金管和世界首创可替代纯铜管的铜铝复合管等新产品研发,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将投入生产。可见,技术上的自我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更是行业发展的真正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