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奎:"转基因99%专利国外控制"的准确性无从考证

发布时间:2019-08-07 11:00:15


连日来,一篇题为《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的文章相继被各大网站转载,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人民网记者追根溯源,发现这篇《经济观察报》记者降蕴彰撰写的文章原题为《转基因玉米“罗生门”》,而文章中关于“99%专利被国外控制”的内容则引自国内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的观点:“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而后这一观点被某媒体曲解为转基因玉米99%专利被国外控制。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于3月19日通过人民网对此问题做出回应,称其说法严重失实,表示“我国拥有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的知识产权”。

  针对这一说法的确切性,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部长张清奎。

  转基因玉米——可以确认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记者:以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为代表的我国的粮食转基因专利是否几乎被外国控制?将来是否会出现连吃饭都要给外国人付费的情况?

  张清奎:不可否认,我国的转基因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转基因技术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粮食转基因专利几乎被外国控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与事实不符。

  第一,粮食的植物种类中包含了庞大的基因数量,其改造和利用涉及了非常多的转基因技术,部分基因或转基因虽已经被申请了专利,但都仅仅属于粮食转基因技术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水稻,始于1998年的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已于2002年宣布完成,预测遗传基因共62435个。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新的基因,可以使得我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国对于粮食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如:棉花、水稻、大都、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转基因技术相关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抗虫转基因棉花、抗虫转基因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等。

  第二、任何技术都是在已有技术上进行的改进和创新,这种改进后的发明同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1990年美国利用生物技术合成Bt杀虫基因并导入棉花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而中国的抗虫棉研究是在“七五”期间开始的,“八五”期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也人工合成了Cry1A(b)和Cry1A(c)杀虫基因并导入我国棉花品种,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在我们的转基因棉花研究里面肯定会利用到美国的一些技术和方法,但这不能说明我们就没有自己的专利。

  第三,专利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专利技术并不是无国界的,有明确的地域性。如果专利权人的一项专利未在某国取得专利权或者专利权人未在某国就该项专利技术申请专利,那么在某国实施其专利的行为并不是侵权行为

  就转基因技术而言,有的外国公司在国外有专利,但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那么在我国的研究中涉及使用其转基因技术就谈不上侵权,也就更不会有转基因专利被国外控制的说法。

  同时,专利技术还具有时效性,在专利权的保护期限过后,专利权的使用就不在受限。比如,有的外国公司的相关专利技术已经过期,那么使用这样的过期技术也并不涉及侵权。

  记者:通过在国家知识产权网站上的搜索发现,涉及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两项专利分别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为专利权人的“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和“一种表达植酸酶的转基因植物制备方法”,那么通过这两项专利是否能够说我国拥有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的知识产权?

  张清奎:可以说明。

  记者:对于李登海教授提出的“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的说法,您如何理解?

  张清奎:对于99%这个数字不知道李教授是从何渠道得来的,这一数字的来源、准确性目前都无从考证,如果只是没有根据的概数,那么这样说未免有些不负责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