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锣鼓”商标遭抢注

发布时间:2021-02-19 22:44:15


  10月14日,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六安寿县著名民间传统艺术“寿州锣鼓”遭抢注,对此,寿县县政府已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事一定程度上与之前六安金寨县与湖北省的“天堂寨”商标之争有很多相似之处,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寿州锣鼓”商标被抢注

  2009年4月22日,寿县古寿春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出申请,欲将“寿州锣鼓”注册为该公司的商标。该县政府认为,寿县古寿春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没有注册“寿州锣鼓”商标的基础条件,更没有为“寿州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其注册人孟某没有固定职业,是对“寿州锣鼓”商标进行抢注。如果该公司获得了“寿州锣鼓”的普通商标注册权,将对“寿州锣鼓”的传承保护极为不利,甚至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其行为违反了我国《商标法》第31条的规定。因此,该县政府提出异议。恳请商标主管部门根据《商标法》第33条规定,裁定撤消该公司申请。该县政府拟下一步以协会或其他形式申报“寿州锣鼓”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注册权。

  寿州锣鼓是艺术遗产

  据了解,六安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楚国末期和西汉淮南国的国都,。作为楚文化后期集中地的楚国都城寿春,楚文化积淀深厚,楚人喜乐善舞,不仅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十分普及,从宫廷到市井,从文士到乡民,每逢宴享或佳节祭祀,每每乐舞并作,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楚国后裔的生活。

  “寿州锣鼓”是沿淮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寿县乃至安徽省的一大文化艺术品牌,目前已经安徽省文化厅同意,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和保护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是该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寿州锣鼓”一直是由寿县文化部门在抢救、挖掘、包装、推介和开发,其发展到今天的现状、创造现在的辉煌与该县文化部门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商标注册一直是软肋

  一直以来,六安的工商户对商标注册的关注度就很薄弱,由于六安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更多工商户关注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记者在之前采访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在市区茶叶大市场内经营茶叶生意的钱圣权先生从事茶叶生意十几个年头,一直用的是万顺品牌,2000年之后,由于生意发展需要,钱先生准备到工商部门注册“万顺”品牌,材料送到工商部门就被退回了,原来“万顺”品牌已经被别人注册过了,一经使用就是侵权,之后不得已,钱先生申报了“皖顺”品牌。提高商标注册意识等同于保护自己的财产,在当今社会品牌战略在很多领域都被视为企业发展的主流,品牌的认知度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旦品牌被别人注册,等同于帮别人打拼,自己落了个被起诉的下场。

  市工商局商标科科长李枫林告诉记者,“寿州锣鼓”遭抢注一事与前期被热议的皖鄂两省“天堂寨”商标之争某些方面很是相似。在天堂寨的旅游开发上,六安金寨县一直走在了湖北的前面。在安徽省数十年的巨大投入和努力经营下,天堂寨景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知名度。正是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的原因,近期《六安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是六安工商系统立法工作的新突破,对规范市知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市的商标品牌意识,激发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提高六安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六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侧面上也一定程度上希望能够唤醒六安薄弱的商标保护意识。

  新闻链接:

  “寿州锣鼓”是流传于寿县及江淮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既融合了宫廷鼓乐的华丽柔媚,又汇集了民间鼓乐的慷慨激越,具有浓郁悠长的楚文化韵味,在沿淮地区独树一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县文化部门加大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推介和开发力度,“寿州锣鼓”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历届安徽省花鼓灯会上和省内外重大庆典活动中绽放异彩。2001年至2002年“寿州锣鼓”和皖西庐剧团表演的《寿州锣鼓与小兰花》,多次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农产品交易会;2002年10月,“寿州锣鼓”参加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作为“情系大别山”开场节目,蜚声海内外;2004年参加“第六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技压群芳,获得金奖;2004年、2006年“寿州锣鼓”随旅游卫视“六安之旅”和安徽卫视“鼓舞天下”及凤凰卫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7年“寿州锣鼓”在“第三届淮河风情文化节”中再获金奖。2006年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应邀参加了在云南昆明举办的“首届中国福宝乡村文化艺术节”,作为安徽唯一的代表队,加强了与各省,尤其是各少数民族代表队的广泛交流,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了寿县的知名度。2009年4月,,一举夺得“最佳鼓王奖”。(大别山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