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性商标为我们敲响警钟

发布时间:2019-08-09 04:35:15


&nbsp 2006年03月09日 16:51 中国质量报
&nbsp
&nbsp  □ 史晓菲

&nbsp  一个带有明显贸易歧视性的“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日前出现在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官方网站上。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的调查,在直布罗陀注册了Alvito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的“NOTMADEINCHINA”字样商标,商标一共有3个,分别是两个图文商标和一个纯文字商标。欧盟已分别在2005年12月、今年1月和2月8日接受了该公司的商标申请。根据欧盟商标法,欧盟将在受理申请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决定是否公告该商标申请,公告期是3个月,如果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就可批准。一旦批准,“非中国制造”的商标在欧盟25个成员国内都是有效的。

&nbsp  此事一出,引起国人哗然,讨伐声不绝于耳。

&nbsp  “非中国制造”的直接语意就是“中国制造”不好,有人认为,注册“非中国制造”商标的外国公司,可能是把强调“非中国制造”作为提升产品档次的一种手段。

&nbsp  然而,就在传出这条消息的前不久,一名美国普通消费者却在一篇《中国——美国消费者的朋友》的文章中讲述了其所知道的中国产品:中国的产品不但物美,而且价廉。文章说:“当时,我从美国国家汽车博物馆订购了一个汽车模型。现在看起来,这个模型仍没什么可挑剔的,而包括运费在内才10美元。我对买到一件这么好的产品感到满意。当然,这个车模是‘中国制造’。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一个链锯,是一件由德国公司制造的昂贵的工具,可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后来我在一家大商店找到了理想的产品,坚固耐用,品牌也是响当当的,才99美元。这件产品也是‘中国制造’。我立即买了拿回家里安装,很好用。”

&nbsp  现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商品已得到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认可。

&nbsp  事实的确如此。数字显示,美国人由于使用中国比较便宜的商品,在过去的十年里,为美国人节约了上千亿美元。

&nbsp  面对两个不同的答案,人们不禁困惑:“中国制造”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物美价廉的商品,或者真的仅仅是价廉却未必物美的“大路货”?

&nbsp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市场系副主任吴佩勋分析指出,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是价格便宜、品质良好的商品,但在许多外国人眼中,它们还是低档次的商品,不仅附加值很低,品牌认同程度也比较差。

&nbsp  有媒体在评价“中国制造”的时候说,现在“中国制造”某种程度上似乎被等同于廉价,廉价背后是劳动力的低成本、技术的低含量与自主品牌的低附加值。在国外,大量的“中国制造”沦为地摊货,只能占据利润最少的低端市场,而在中高端市场上,大量中国商品处于空白。“中国制造”仿佛成了“中国滥造”甚至是“中国仿造”的代名词。而正是这种低科技含量、低品牌价值导致的低廉价格、低端产品,为“非中国制造”培育了温床。

&nbsp  专家认为,中国厂商的生产环境、技术标准在国际上也备受争议,外国消费者因而对中国产品存有一些误解。“但其中肯定也有缺失,比如环保方面和工作环境方面,国内厂家还需要改进,在此过程中,也要走出‘量多与价低’的怪圈。”

&nbsp  毫无疑问,今天,“中国制造”已并非是“质量低”的代名词,但问题的重点是,“中国制造”不在中国自身的著名品牌之下。

&nbsp  有一组数据似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倾向。,中国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与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关键技术50%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外贸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只占外贸总额的2%。因此,从这方面看来,事件本身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又一次敲响了警钟。过分依赖出口、过分强调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nbsp  资深管理咨询顾问袁晓明指出“非中国制造”对中国产品的销售无任何影响,申请“非中国制造”者可能是居心不良,但不用去过多地感受民族尊严被伤害,中国制造业更应该感到一种激励,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积极走向“中国创造”,打造出属于中国的知名品牌,从“中国制造”的阴影中走出。
&nbsp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