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纳之争本质—吃品牌大锅饭
发布时间:2019-09-21 23:50:15
中国商标注册网资讯(引自千龙网
近几日,拉锯长达8年的“解百纳”品牌之争案再度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出于个人对葡萄酒的兴趣,我将这个几年前就曾关注过的案件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孰是孰非、各方声音、种种转折,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原本简单到不行的商业案件俨然多了几分无奈的趣意。说它简单,因为案件的核心矛盾仅是一个是非判断题而已——“解百纳”究竟是商标品牌还是葡萄品种?说它无奈,,张裕也正在奋力捍卫自己好不容易拉扯大的“孩子”。至于趣意,山寨李鬼状告李逵竟然如此理直气壮,不得不令人感到好气又好笑。
可能许多大众对于解百纳商标案仍觉困惑不已,我不妨做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前几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称中国炎帝、黄帝的神话实是源自韩国,甚至孔子、西施、李时珍也是韩国人。这样的睁眼说瞎话无视历史真相,令国人无不瞠目结舌。而韩国先于中国将其端午节祭祀成功申遗,更是让不少中国人恨得咬牙切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案原告们的行为也与韩国、韩国人的这种言行类似——硬将别人的无形资产、历史事实扭曲、篡改、霸占。幸而,原告们还并未大胆到去声称“解百纳”是其原创的品牌。
从资料上看到。“解百纳”这一品牌,张裕公司曾在1937年、1959年、1985年、1992年和2002年五次反复注册并长期倾力精心培育。由于受制于国家特殊历史时期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被诸多跟风效仿酿造生产“解百纳”干红葡萄酒的同行们硬指为行业“公共资源”。
其实从1937年开始,张裕便一直坚持生产以解百纳冠名的葡萄酒,而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报告》显示,1998年以前,市场上生产解百纳的企业仅有张裕一家。那为什么张裕的解百纳品牌会成为本案原告所坚称的一种公共资源和通用名称呢?早有媒体爆料,1998年以后仅有一两家葡萄酒企业未经许可使用了张裕的解百纳商标,而21世纪头几年,也只是二三十家企业在任意使用解百纳商标。这一数字在2003年产生飞跃,自2003年解百纳商标案打响之后,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不约而同蜂拥而上纷纷在自家的干红产品上使用被炒得炙手可热的解百纳商标。截止到目前,全国99%以上的葡萄酒厂竟都在生产“解百纳”系列酒。更有媒体援引统计数据称,目前葡萄酒行业几乎三分之一的销量都靠“解百纳”贡献。由此,便可对原告们在大锅饭中分享到的巨大经济利益窥见一斑,高达30亿元市场份额的瓜分让这些大小不一的葡萄酒企业疯狂到丧失了对历史事实的基本尊重、对正当市场竞争规则的理性遵循、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意无视。
我不由得想起了几十年前在农村当知青吃大锅饭的岁月,无论劳动多少勤懒与否一切国家包干保证温饱,在许多懒惰而无能的人眼中,吃大锅饭的日子成为人生中异常甜蜜的一段回忆。而现在,这些大多是进入21世纪才开始使用解百纳商标的原告企业们也正像那个年代吃大锅饭的懒惰而贪婪的人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一丝心力,却无偿地肆意使用张裕花费近10亿人民币和几代人努力打造的解百纳品牌,并通过使用这个品牌而在市场上谋取巨大的利益,瓜分本属于“解百纳”三个字的巨额财富。在我看来,“解百纳”商标之争其实就是单一企业与整个行业潜规则——吃“大锅饭”抗争的过程。
张裕本来是国内葡萄酒行业的龙头老大哥,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葡萄酒企业。当德高望重的“老大”眼看自己辛苦培育的出色“孩子”被外人胡乱认领,只得硬着头皮去与“八国联军”做斗争。中国人有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当数家大小不一的葡萄酒企业联合起来,让张裕这位老大哥也不得不倍感吃力。
不管这场已经延续8年的品牌争斗究竟是什么结果,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尘埃落定,这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内耗无疑都惨不忍睹。
先说张裕,不仅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历史,在过去的百年里为国家为行业在国际上赢得了奖项无数,更在2008年成功跻身全球葡萄酒企业七强,却不得不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分身分神来应对这样一场内战,在捍卫“解百纳”品牌的战役里不断支付本可用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巨额成本,势必对张裕损耗极大。
而众多作为原告的其他葡萄酒行业佼佼者们,投入这么多的精力到抢夺他人原创品牌的无聊口水仗中。这一切既令人不忍扼腕,也令人倍感悲怆。难道中国那么多葡萄酒企业就非得冠以“解百纳”之名才能在市场立足?难道不使用别人首创的解百纳名称就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真正具有长远目光的企业,应该是尊重知识产权的,只有着眼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独有品牌才是真正获得成功的正确路径。
大锅饭好吃,但在经济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大锅饭实在吃不得!真心希望我们国家的葡萄酒企业能吸取教训,开创建立更多比解百纳更获得国际认可的优秀品牌。
最新资讯
-
08-21 2
-
09-07 1
-
08-16 1
-
03-10 0
-
08-14 1
-
08-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