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作品为何能拍出4亿元天价?——看文化遗产价值究竟几何
发布时间:2019-08-18 15:02:15
6月12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就在这一特殊的日子来临前夕,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目光,也为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增添了不少光彩。
6月3日,在北京保利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北宋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砥柱铭》最终以4.368亿元成交,创下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是何原因让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拍出天价?经历千百年的流传,文化遗产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价值究竟如何?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进入“非遗”身价倍增
“很多文化遗产在被列入保护系列或‘非遗’名录后,身价暴涨,这几乎已成为一个市场规律。”一名拍卖界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书法作品的一路走高乃至天价的产生,都与其被列入“非遗”名录直接相关。
2008年6月7日,,由中国文联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申报的汉字书法现身其中;2009年9月,汉字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书法作品在文化市场上单件超过千万元的非常罕见,而自此后,不少书法作品开始直接进入亿元“牛市”。现代与当代汉字书法作品拍卖价格从5位数攀升到6位数以上,现代名家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曾拍出了145万元的罕见高价,而古代书法珍品价格更是令人刮目相看。2009年11月,宋元时期朱熹等名家的《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008亿元成为首个拍卖成交价突破亿元大关的书法艺术品。仅仅一个月后,该记录就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曾巩书法作品《局事帖》拍卖成交价1.0864亿元刷新。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成为文化遗产市场价格大幅提升的一个因素。”保利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迎春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文化遗产出现“天价”的基础条件。尽管近两年出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文化产业展现出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2009年9月26日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指出,要提高文化消费意识,扩大文化消费。少林功夫进入“非遗”名录后,在海外受到更多人们的青睐,每年创收增至数千万英镑之多。至今,文化遗产市场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7%,远远超过国民经济8.7%的增长率。
市场化开辟传承与发展新路
业界人士认为,《砥柱铭》拍出天价,不仅是“非遗”名录带来的市场效应,而且成为文化遗产进入商品化流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让现代人受益,是为民族的未来造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研究员刘志琴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开发,需要商业化运作,应该让古老的文化遗产跟上时代的步伐。
据统计,至今我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超过100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日益重视的同时,更多的有识之士将目光聚焦在继承、发展、创新和商品化运用之路上。
中国纺织国际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杨兆华就一直在考虑,如何把纺织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他以南京云锦为例介绍说,在一台手工织机上每天织出的商品不过寸许,这样精巧的产品很难立即进行工业化生产,只能先做成高端商品,之后再从中提炼出独特的中国元素进行设计,逐步实现产业化。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要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民间文艺保存人与后续创作人之间合理分享利益的机制,维护相关个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尽管在商业化过程中,有些文化遗产会遭遇侵权的困扰,但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也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价值。2009年3月,,。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表示,要通过传承、生产和开发,使一些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传承的经济基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的文化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与当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体现知识产权在其中应有的价值。(赵建国)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最新资讯
-
08-27 0
-
03-14 2
-
08-17 1
-
01-28 0
-
08-04 0
-
11-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