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放大特色产品品牌效应

发布时间:2019-08-30 05:08:15


  获得地理标志后,英山茶产业实现了从特色产品到品牌产业的跨越,全县茶园发展到1.2万公顷,年产值8.2亿元。

  近日,湖北省黄冈市申报的黄梅青虾、麻城茶油、巴河莲藕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至此,该市共有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到过黄冈的人概括黄冈,大多离不开三个字,一个是“农”字,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总人口730万,农业人口占82%;一个是“红”字,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一个是“贫”字,10个县市区有5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一个被定为省级贫困县。

  “如何把黄冈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针对特有的农业底色,黄冈的选择是,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切入点,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进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

  资源牵住市场的手

  从过去论“堆”卖到现在的论“个”卖,地理标志助推黄州萝卜走向市场,成为农民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黄州萝卜,黄州三绝之一。

  早在东汉时期,曹操驻兵黄州时,曾因“兵吃萝卜马吃菜”而盛名天下。以清香甜脆著称的黄州萝卜,“生萝卜甜、熟萝卜香、腌萝卜脆,冬藏春吃更有味。”1959年,黄州萝卜曾被选送参加国庆十周年全国农产品展览并获奖。

  走过历史的辉煌,由于未得到有效保护,黄州萝卜风光不再,一度出现过论筐论堆卖的情景。

  传统产品,如何展现它应有的价值?黄冈人想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黄州萝卜列入黄冈市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一梯队。黄冈质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黄州萝卜种植区域的地理、土壤、气候、水分等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出《黄州萝卜》生产技术规程,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黄州萝卜无标准种植的历史。该市还明确规定黄州萝卜的生产和加工必须严格遵循“四统一”的原则,即统一种子、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商标

  2008年9月,。黄州萝卜这一传统特产有了“国家名片”。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的黄州萝卜身价倍增,声名远扬,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黄州萝卜已走出黄冈,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萝卜价格由原来的0.8元/公斤到现在的2元/公斤,价格翻了一番。记者在黄冈多个集贸市场看到,前来咨询、挑选和购买黄州萝卜的市民络绎不绝。一家店主指着摊前堆成小山的萝卜对记者说,现在的黄州萝卜有时还按个出售,按品质差别,一个萝卜一般要卖到2至3元。

  据统计,去年黄州区91个行政村562个村民小组,按照标准化要求种植黄州萝卜,年产量达到28万吨,实行标准化种植产量比原来增长15%,实现产值5亿元,上缴税收50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

  在黄州路口工业园,记者看到,一座占地约13公顷的“萝卜新城”正拔地而起。据工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座即将竣工的萝卜新城由深加工标准化厂房、科研楼和交易大厅等组成,总投资1.38亿元,是湖北省最大的萝卜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

  从过去论“堆”卖到现在的论“个”卖,地理标志助推黄州萝卜走向市场,成为农民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价格翻番、市场竞争力倍增的农产品何止一个黄州萝卜。黄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营养丰富、口味鲜美的黄梅青虾就在这里大量生息繁衍。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黄梅青虾因其质量上乘,受到市场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认可。2009年,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黄梅青虾产量达3000吨,实现经济收入近亿元,畅销江苏、上海、浙江等地。

  从黄州萝卜和黄梅青虾中,黄冈人尝到了依托品牌发展的甜蜜。如今,全市共有罗田板栗、九资河茯苓、罗田甜柿、黄州萝卜、红安苕、蕲春珍米、英山云雾茶、广济佛手山药、团风荸荠、黄梅青虾、麻城茶油、巴河莲藕12个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去年实现系列产值34.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2.2亿元,成为黄冈经济发展的一大支点。

  “大名气”不再“小块头”

  将分散的农户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通道连接到市场,使农户可以分享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利益。

  板栗,罗田人的骄傲。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先民已经种植板栗了。至明嘉靖年间,罗田人就已经在板栗栽种中运用嫁接技术,可见当时的板栗种植业已经初具规模。国际板栗研究专家洛顿教授在罗田考察后,惊呼罗田是“世界板栗的基因库”,是一个“天然的板栗王国”。

  板栗虽好,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进行深加工,罗田板栗成为了其它品牌的原材料,当地栗农增产不增收,特色产品“大名气”与特色产业“小块头”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

  如何让传统的、自然形态的资源经济变为规模经济?“我们的答案是走‘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路子,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起来,将分散的农户以地理标志产品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通道连接到市场,使农户可以分享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利益。”黄冈市市长刘雪荣的话掷地有声。

  思路很快变为了行动。2007年,罗田板栗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考核验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至此,罗田板栗在国内外市场名声大震。

  记者在罗田绿润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到,加工后出口日本的甜心栗,它每一颗的价格为一美元,而在加工之前,一颗普通板栗的售价不到三角钱。

  “我县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板栗产业。”谈起罗田的板栗产业,如今已是湖北华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华兵感受颇深,“那时候不懂什么技术,树上结多少就有多少,尽管板栗年年结,卖的板栗钱还不足以抵偿花去的功夫。”

  2002年,胡华兵四处借钱办起了一个小型的板栗加工厂,尽管生产的都是一些“板栗罐头”之类的初加工产品,可工厂的效益却是一年比一年好。他的做法带动周边许多群众把目光转向了板栗生产加工,而这时,罗田县委、县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走品牌战略之路、走加工增值之路,把板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决策。

  2006年,该县在对231家小型板栗加工企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又先后引进一批板栗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延伸板栗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资源大县转向经济大县的转变。

  如今,罗田乡乡镇镇有基地、村村组组有栗场、家家户户有栗园。全县的板栗面积已经达到了100万亩,全年产板栗四万吨,板栗加工能力达到了一万吨,板栗系列总产值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全县人均板栗收入1000多元,板栗成为全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和罗田板栗一样,品牌助推蕲春珍米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

  蕲春珍米是全国七大名米之一,晶莹剔透,香味淳朴,软而不黏,历史上久负盛名。2006年,蕲春珍米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蕲春有28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已形成了蕲春珍米生产加工产业群。

  变特色产品为品牌产业

  要对每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行产业化布局,争取一个产品“裂变”出一个产业,将特色产品打造成品牌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5月的英山县,处处山清水秀,茶叶飘香。位于英山城区的大别山茶叶广场人来人往,购销活跃,英山云雾极品有机茶销售异常火爆,斤茶单价连续二十多天均保持在1000元以上,天天零库存。茶商们说:“这都是英山云雾茶品牌带来的效应。”

  提起英山茶叶,英山人就会自豪地告诉你: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是贡品茶的产地;茶叶规模湖北第一,全国第四……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茶好名不响”成为外地人对英山茶的看法。当时英山的茶产品多达近百个,可谓鱼龙混杂,导致许多外地茶商一直在“倒”英山茶:在英山市场买茶,拿回去换上自己的品牌包装,就能卖个好价钱。

  怎么办?英山人经过反思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他们给自己的茶产品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英山云雾茶”,意为“高山云雾出名茶”。

  “品牌就是命牌”。英山县委书记杨良锋说,“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英山云雾茶品牌。”2002年,湖北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在英山诞生;2006年,英山制定了云雾茶操作规程,对生产、制作进一步细化、规范和引导。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制度开始在全县推行。随即,该县通过联合、兼并形成了3家专业生产加工小“龙头”。这些企业由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领衔,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辐射200多个村,5万多个农户,10万多亩茶园。

  获得地理标志后,英山茶产业更是实现了从特色产品到品牌产业的跨越,全县茶园发展到1.2万公顷,产量2200万吨,系列产值8.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种茶农户7.8万户,占农业总户数87.8%,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英山县还借助“英山茶叶”这张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片,开发建设的乌云山茶叶公园,已成为大别山区重点生态旅游线路。如今进茶馆、撰茶联、吟茶诗、唱茶戏、跳茶舞,这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渐渐兴起,有力促进了该县旅游经济的发展。

  九资河茯苓,罗田的特色资源产品。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产业发展迅猛。不仅与湖北省科技厅、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建立了茯苓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的深入开展,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在黄冈,伊利、汇源、娃哈哈等企业纷纷抢滩。这批龙头企业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品牌包装传统资源产品开拓市场,用现代工业的思维和方法把农民纳入到了工业企业的生产体系。

  “我们就是要对每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产业化布局,争取一个产品‘裂变’出一个产业,将特色产品打造成品牌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刘雪荣告诉记者,走品牌之路,走特色经济之路,黄冈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魏劲松)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