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质检执法打假能力——全国质检系统“双打”专项行动成果综述
发布时间:2020-01-19 02:16:15
截至目前,全国质检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53.3万人次,检查汽配、手机等产品生产企业21.4万家,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3924起,捣毁造假窝点1200个,查获违法产品货值11.44亿元。
,“双打”专项行动已于6月底结束。2011年10月以来,,全国各级质检部门狠抓生产源头,重点产品、地区和问题,狠抓大宗出口商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并着力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了执法打假工作的有效性。
专项行动中,全国质检系统共检查服装、小家电、箱包、玩具、鞋类、家具等大宗出口商品251.1万批次,查出不合格大宗出口商品4330批次,货值2.49亿美元。2011年3月,、县,采用碾压、焚烧、填埋等方式集中销毁了价值3745万余元的假冒伪劣产品。
此次质检系统“双打”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有力震慑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分子,遏制了制假售假的猖獗势头。
一是集中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双打”期间各地质检部门共查办大案要案427起,目前已全部移送公安机关。目前,各地已查办货值金额15万元以上的案件242起,其中100万元以上案件52起,500万元以上案件10起。
二是集中整治了一批重点地区。质检部门确定了涉及手机、汽车配件、大宗出口商品等类产品的15个重点地区。这些地区的质检部门在当地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例如,湖北省十堰市对全市384家汽配企业进行整治,关停取缔无证企业77家。针对广州三元里、浙江义乌、新疆大巴扎等出口商品的重点集散地,有关质检部门加强系统内部的协作配合,统一开展专项行动,。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地理标志保护。各地开展了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产品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加强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与国际合作。、中瑞、中日等地理标志保护合作协定谈判,不断扩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对涉及“认证”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以列入CCC目录范围的汽配、手机、涂料、低压电器、家电、电动工具、玩具产品为重点,各地质检部门开展了查处无证出厂销售强制性认证产品,查处伪造、冒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行为和打击标准侵权盗版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等单位加大了对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情况的检查力度,加强了对标准版权的保护。
。“双打”专项行动中,、服装、鞋类、小家电、家具、箱包等6类大宗出口商品确定为重点产品,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多措并举开展专项整治。一方面在大宗出口商品的国内重点集散地开展了专项整治,另一方面加大抽查力度,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共抽查大宗出口商品251.1万批次,发现不合格商品4330批,货值2.49亿美元。
六是跨区域、跨部门联手打击制售假冒证书行为。充分利用各类证书核查机制,加强对企业出口产品和证书使用情况的追溯检查监督,跨区域、跨部门联手,严厉查处假冒或伪造检验检疫证书和原产地证书的违法行为。例如,深圳检验检疫局查处的华新盛公司倒买倒卖检验检疫证单特大案件,涉及12个省(区、市),查获倒买倒卖的进出口证单多达4000余份,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双打”专项行动期间,各地检验检疫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捣毁制售假证窝点62个,查获涉嫌使用假证企业3084家,缴获各类假证书26555份、伪造印章513枚,抓获涉案嫌疑人137名。
七是加大了目录外出口商品监督抽查力度。,推行“电子闸口”、“全申报”等管理措施,全面掌控进出口货物信息,。这些举措对于有效遏制逃避法定检验检疫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检验检疫部门深入企业,进行产能核查。核查出口企业的产能是否与出口量相符,从源头上遏制骗单、逃漏检等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还建立起监督抽查评估制度,加大口岸查验力度。
八是进一步加强了输非工业品装运前检验工作。加大对输非商品的检验和查验力度。各地检验检疫局共在口岸查验输非商品34987批次,货值22.2亿美元,检出质量不合格商品242批次,货值1627.47万美元。同时,严厉查处输非假冒伪造装运前检验检疫证书行为。有针对性地核查输埃装运前检验证书3008份,查处假证书1463份,占核查总数的48.6%。
此次“双打”专项行动虽已结束,但打假治劣仍然是质检部门的长期任务。,各级质检部门将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在巩固好“双打”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推进质检地方两局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建设,健全重点区域整治责任机制,完善出口目录外产品监督抽查机制,将打击假冒伪劣与弘扬企业诚信相结合,以及健全质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的机制等。
,“双打”专项行动已于6月底结束。2011年10月以来,,全国各级质检部门狠抓生产源头,重点产品、地区和问题,狠抓大宗出口商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并着力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了执法打假工作的有效性。
专项行动中,全国质检系统共检查服装、小家电、箱包、玩具、鞋类、家具等大宗出口商品251.1万批次,查出不合格大宗出口商品4330批次,货值2.49亿美元。2011年3月,、县,采用碾压、焚烧、填埋等方式集中销毁了价值3745万余元的假冒伪劣产品。
此次质检系统“双打”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有力震慑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分子,遏制了制假售假的猖獗势头。
一是集中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双打”期间各地质检部门共查办大案要案427起,目前已全部移送公安机关。目前,各地已查办货值金额15万元以上的案件242起,其中100万元以上案件52起,500万元以上案件10起。
二是集中整治了一批重点地区。质检部门确定了涉及手机、汽车配件、大宗出口商品等类产品的15个重点地区。这些地区的质检部门在当地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例如,湖北省十堰市对全市384家汽配企业进行整治,关停取缔无证企业77家。针对广州三元里、浙江义乌、新疆大巴扎等出口商品的重点集散地,有关质检部门加强系统内部的协作配合,统一开展专项行动,。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地理标志保护。各地开展了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产品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加强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与国际合作。、中瑞、中日等地理标志保护合作协定谈判,不断扩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对涉及“认证”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以列入CCC目录范围的汽配、手机、涂料、低压电器、家电、电动工具、玩具产品为重点,各地质检部门开展了查处无证出厂销售强制性认证产品,查处伪造、冒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行为和打击标准侵权盗版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等单位加大了对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情况的检查力度,加强了对标准版权的保护。
。“双打”专项行动中,、服装、鞋类、小家电、家具、箱包等6类大宗出口商品确定为重点产品,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多措并举开展专项整治。一方面在大宗出口商品的国内重点集散地开展了专项整治,另一方面加大抽查力度,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共抽查大宗出口商品251.1万批次,发现不合格商品4330批,货值2.49亿美元。
六是跨区域、跨部门联手打击制售假冒证书行为。充分利用各类证书核查机制,加强对企业出口产品和证书使用情况的追溯检查监督,跨区域、跨部门联手,严厉查处假冒或伪造检验检疫证书和原产地证书的违法行为。例如,深圳检验检疫局查处的华新盛公司倒买倒卖检验检疫证单特大案件,涉及12个省(区、市),查获倒买倒卖的进出口证单多达4000余份,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双打”专项行动期间,各地检验检疫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捣毁制售假证窝点62个,查获涉嫌使用假证企业3084家,缴获各类假证书26555份、伪造印章513枚,抓获涉案嫌疑人137名。
七是加大了目录外出口商品监督抽查力度。,推行“电子闸口”、“全申报”等管理措施,全面掌控进出口货物信息,。这些举措对于有效遏制逃避法定检验检疫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检验检疫部门深入企业,进行产能核查。核查出口企业的产能是否与出口量相符,从源头上遏制骗单、逃漏检等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还建立起监督抽查评估制度,加大口岸查验力度。
八是进一步加强了输非工业品装运前检验工作。加大对输非商品的检验和查验力度。各地检验检疫局共在口岸查验输非商品34987批次,货值22.2亿美元,检出质量不合格商品242批次,货值1627.47万美元。同时,严厉查处输非假冒伪造装运前检验检疫证书行为。有针对性地核查输埃装运前检验证书3008份,查处假证书1463份,占核查总数的48.6%。
此次“双打”专项行动虽已结束,但打假治劣仍然是质检部门的长期任务。,各级质检部门将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在巩固好“双打”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推进质检地方两局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建设,健全重点区域整治责任机制,完善出口目录外产品监督抽查机制,将打击假冒伪劣与弘扬企业诚信相结合,以及健全质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的机制等。
最新资讯
-
12-07 1
-
08-23 1
-
08-13 1
-
08-24 0
-
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稳定性、易用性不断提升——电子申请系统受到用户广泛认可
08-18 1
-
08-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