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研讨会在厦举行

发布时间:2019-08-20 17:26:15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开题暨研讨会近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会长苑利,厦门大学组织部部长白锡能,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朱福惠等参加了研讨会。

  该项目为国家重大招标课题,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彭兆荣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项目组获立项资助。

  据了解,该项目的责任单位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合作单位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985国家级创新基地、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西藏藏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团队的成员由来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近20名副教授、博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

  项目开题报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系统、分类系统、命名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保护系统,都将是项目的研究对象。与会专家、子项目负责人等纷纷围绕项目主旨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在选题意义、预期成果、课题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项目管理等方面均达成了共识。与会专家还认为,该项目进行的探索研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并有助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系的完善与进步,是一项强国惠民、恩泽后代的有益工作。

  该项目拟完成三本著作和一份专题报告的编纂和出版。项目成果将从哲学层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核心价值观;还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经验、逻辑和文化语法,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知识生产方式;探索中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理论要素、基本研究单元及其结构模式。

  随着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成为公认的“名录遗产大国”,以及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的日益重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渐渐凸显,相关知识谱系的梳理和价值体系的确立也明显滞后。相比较于国际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体系亟待建构和完善。该项目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为突破口,首次试图建立遗产体系的“中国范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在实践中解决中国的遗产问题,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