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医院社会化融资能否解决"看病难"
发布时间:2019-08-24 11:05:15
为解决“看病难”,有人建议走社会融资的方式,在缓和我国医疗事业经费吃紧窘境的同时,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稀缺问题,推动医院间的良性竞争。这一提议,有一定道理,但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毕竟,社会资本的介入可能不利于公立医院公益化目标的实现,还或多或少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权钱交易滋生以及公立医院从业人员身份定位等问题。
实际上,在分析公立医院向社会融资能否解决“看病难”以及是否会影响医院属性和定位问题前,有必要先弄清楚“看病难”的症结究竟何在。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医患矛盾的症结关键是,普通人住一次院的费用,自己需要掏的部分比他一年的收入还要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过高”。虽然我国卫生医疗投入绝对值和相对值近年来一直有所增长,但在巨大的医疗需求面前,国家的投入仍显不足。
二是公立医院营利导向。目前,90%以上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但绝大多数事实上都已按照营利性的商业模式在运营。来自公共财政的投入大致只占医院运行费用的10%,余下的全都由医院自筹。而这类自筹经费,通常都来源于患者支出和医药加成。
。药价虚高是“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国家药监局对此已采取调整药品目录、制定药品指导价并多次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措施,但医药生产企业往往会有意识地规避限价药的生产,医院也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药品价格调整措施无法落到实处。
为促进药品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地使用,,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管理和处方审核制度,以此来促使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卫生人员按照诊疗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目录治疗用药。可是,,无疑是一个繁杂艰巨的任务,一旦开放社会资本介入,。
四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排队;而许多中小医院却门可罗雀。一面是资源严重紧张,另一面却是资源闲置浪费。而在欧美地区,情况却大相径庭。据说,英国超过90%的居民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24小时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美国的大型医院只负责急诊抢救和手术治疗,居民到大医院就诊须持有全科医生的转诊单,否则无法报销医疗费。在这一点上,上海、北京等地正在积极学习借鉴,并已先后采取相关措施来深化社区医院、社会医疗机构的作用。
由此可见,“看病难”问题并不仅仅是由资本多少、医院多少而引起的。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问题,它的有效解决并不在于是否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被引入,而应立足于充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理顺医院职能。在此基础上,、医药人才培养以及城乡医疗发展和改革。
具体来说,公立综合性医院的主要功能应是满足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调控其他性质医院的服务价格功能和能力,发挥建立医疗服务基本规范的“指示器”作用。这些医院由政府财政资金全额保障,要做到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社会参与医院治理渠道畅通,体现人民医院人民办的公共财政宗旨。
对于社会多元投资的医院,则应积极引导开展多层次医疗服务,特别是提供高端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通过医疗机构的错位竞争,进一步繁荣我国医疗市场。当然,是建立综合性医院,还是建立专科医院,应由医疗发展区域规划和医院投资者的市场选择共同决定。
其中,现有的未列入财政保障的国有性质医院,在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时,可采取相对控股方式或参股方式运作。在符合医疗发展规划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地吸纳社会资本。
而在社区医院层面,政策上应明确其满足老百姓看病就医便利性需求的职能。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充实提高社区医疗保健的服务能力,改变一般性常见病患者涌入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的现状,为大型综合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攻克医疗科研难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吸纳拥有基本诊疗经验和护理能力的医护人员,缓解医疗体系改革带来的医护人员分流压力,提供更多的基于医疗需求增长所产生的新增就业岗位。
当然,“看病难”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调适。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问题,发达国家也远未能完全治理成功。不过,尽可能减少动荡和负面影响,尽量确保公平就医和提高集体福利,应当成为推进过程中的基本共识。
最新资讯
-
03-20 1
-
08-07 2
-
08-23 1
-
08-02 1
-
08-29 1
-
08-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