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进京求医

发布时间:2019-08-12 13:23:15


  新闻

  1.2亿名患者找北京专家看病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19日透露,北京每年有178万注明专家的号可供患者使用,但就诊总人次却是这个数字的近百倍,仅去年就已经达到1.2亿,虽然人力资源同比增加了6%,但就诊患者数量却上升了12%。一个儿童医院的专家号本只需14元,但经票贩子之手,会被炒到500元,甚至更高价。(详见8月20日A07版)

  直评

  资源配置不均惹的祸

  1.2亿人希望得到“专家号”,这个数据令人惊诧(北京只有1000多万人口),可以肯定,其中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涌向首都看病的人。北京是全国医疗高地,好医院多,名医云集。上海也是如此。我原来供职的医学院校有一所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创办,各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我在医院旁边的小旅馆里见过来自河南的一对夫妇和他们患病的儿子,从河南坐长途汽车来上海,三个人花去路费约800元,来回就是约1600元;小旅馆不算贵,每天100元房钱,住了12天,还是没有挂上“专家号”;他们吃得节省,每天大约30元。夫妇俩说,如果孩子有幸住上院,他们就搬进更便宜的旅馆,打点零工,顺便照顾孩子。

  我要说的是看病之外的另一种“看病贵”,一种由“看病难”导致的“看病贵”。外地求医者乘车、住宿、吃饭、找关系托人的费用,有时候比看病本身花钱还多。

  这种“看病贵”与药价虚高无关,与大处方无关,与红包也无关,而是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惹的祸。在同一个城市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表现为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社区医疗服务乏人问津;放眼全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表现为大中城市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差,小病看不好,大病不能看。当城里人纷纷涌向大医院的时候,农村人正行走在进城的漫漫长路上。

  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大政府投入,让公立医院远离逐利本性、回归公益。但仅此显然还不够。想方设法均衡医疗资源配置,将政府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向医疗基础薄弱地区倾斜,在解决城里人“看病贵”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人“看病难”,也应该是医疗体制改革宏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论

  专家扎堆所以病人扎堆

  为什么全国那么多人要上北京看病,而其他地方没有这么多人去?这似乎是一个常识问题,因为人们信任专家,而且全国的医疗专家大都集中在北京等少数大城市。但在古代,名医们不多,也没有扎堆于京城。比如,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几乎都是游医,而孙思邈一生隐居在太白山上。全国各地的病人因此才有幸获得他们的诊治。

  当然,古代的情况不足为凭,时变道亦变。但比较当下国外的情况也不是如此。发达国家当然也是名医和专家扎堆于大城市,但没有出现大大超过人均比例的人口上首都看病。各个社区都有水平并不逊于专家的全科医生,公众看病首先是去社区看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解决不了,再转诊到上一级专科医生,专科医生也解决不了的病,要再预约大医院的专家会诊。这个过程大约有一两个月。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接受转诊。在日本,因为同样的机制在分流病人,剩下的少数疑难杂症才需要排队预约看专家。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曾指出:“中国医疗体系缺少一个‘看门人’,就是缺少一名全科医生,在病人去医院前判断是否有必要。没有了这个看门人,哪怕只需要简单家庭护理的病人,也会寻求昂贵的医院诊治。”也许贝汉卫指出的问题早就为我们所了解,可是,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就近就医的社区医疗体系,鼓励病人上社区和二级医院治病?

  要让病人相信社区医院。要把过度向大医院集中的医疗资源改为向社区和二级医院分流。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包括专家。然而,要改变医疗资源的这种集中布局局面,恐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