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照顾瘫痪养女6年 从未放弃为其治疗

发布时间:2019-08-20 22:31:15


叶银兰

  在庐山山南脚下的秀峰村里,有着样位平凡而伟的母亲21年,她收留了一女弃婴,并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养女六年。她的事迹传遍了星子县城的大街小巷。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星子县,采访了农妇叶银兰。

  养女生怪病耗尽家中积蓄

  这位母亲名叫叶银兰,家住星子县白鹿镇秀峰村,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妇女。21年前,她看到一个女弃婴,非常可怜,就好心收养了。叶银兰说,女儿一岁半就会走路了,活泼可爱,很健康,女儿的到来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很欢乐和甜美,她给女儿取名陈金金,意比金子还珍贵。叶银兰常说这是她的福气。

  可是到了女儿初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降临到女儿身上,经医生诊断为颈椎肿瘤,在省城大医院花了8万多元钱做手术后,用去家中所有的积蓄,金金却再也站不起来了。对这个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灾难,叶银兰时常落泪,但叶银兰对记者说:“女儿虽然腿脚不利索,可是脑子好使得很,记忆力特好,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对女儿的照顾,一定要努力让女儿重新站起来,让她找回对生活的希望。”

  六年照顾女儿毫无怨言

  50来岁的叶银兰,6年来毫无怨言地服侍照顾女儿。一次,叶银兰为女儿便后擦洗身子,在用劲将女儿向外搬时,一失手,自己向后倒,撞在了墙上,好长时间,叶银兰都不能站起来。看着母亲就倒在自己面前,却怎么都不能伸手拉母亲一把,女儿一阵大喊后,无助地闭上了泪流不止的双眼。

  为了让长年卧床不起的女儿不长褥疮,每到夏天,叶银兰每天都要给女儿洗两三次澡。就这样,女儿身上从没有一个地方睡烂过。由于抱不动女儿,给女儿洗澡、换毯子,叶银兰都得找左邻右舍帮忙。

  女儿说“我离不开妈妈”

  尽管艰辛,可母女俩却过得很开心。懂事的女儿也总是竭尽全力的关心母亲,在她们身上时刻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儿女情深。

  女儿不能外出,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细致的叶银兰觉察到这一切之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把一面小镜子捆在一根竹竿上,女儿可以将竹竿伸出窗外,通过镜子的反射观赏窗外的景色。把女儿的床放在房间里靠窗户的地方,这样可以方便女儿看到外边的世界,家中的电视机也永远面对着女儿。女儿反复念叨着:“我离不开妈妈。”随后,露出爽朗的笑声。

  六年来从未放弃治疗女儿

  平时,母女俩几乎是寸步不离。叶银兰还特意给女儿买来了简易按摩器,帮女儿做全身按摩,并且每天都要用手给女儿按摩,除了医生告知的一些康复方法外,自己还为女儿安排了其他的康复锻炼,由于家里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女儿治病上,而且还欠有外债,没有钱买轮椅,叶银兰便叫丈夫用木头做了一把简单的轮椅,用这个简单的轮椅每天推女儿出去走走。当得知通过经常性的站立可能会使病情好转时,没有钱买锻炼架的叶银兰就用木头做了一个简易的锻炼架,每天帮助女儿锻炼。

  6年来,虽然女儿没有站起来,但叶银兰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和希望。6年来,叶银兰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有时也想过放弃,自己能力有限,就让女儿顺其自然,但每次看到女儿那充满希望的眼睛,她又坚定了信心。6年来,她时刻留心和女儿病情有关的信息,走遍省城各大医院,并请求在外务工亲戚朋友帮助询问治疗女儿的医院和方法。

  女儿胖了母亲却瘦了

  女儿有时幽默地笑着对妈妈说:“我现在已经养胖了,都有110斤了,才100斤的妈妈背起来很吃力。”女儿说:“现在母亲身体大不如前,已经背不动我了,我也很少出门。”和母亲一样,女儿身上充满着乐观,“我要好好地生活,这样才不会让家人担心,让妈妈操心。”女儿说,得知自己无法再站起来的消息,她当时也很震惊,一度沮丧悲观。金金说,每次看到妈妈偷偷落泪,自己心里无比难受,她知道妈妈是怕她看到难过,所以在她面前总是微笑着。看到妈妈为自己如此付出,金金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来生一定报答妈妈21年来对自己的付出和爱护。

  苦难中学会坚强乐观

  “我还想去外面看看呢。”金金说,兄妹也常过来照顾她。“但他们工作也忙,妈妈年龄大了,也背不动我,我已经有3年没有出过大门了。”面对这样一句话,相信没有人不流泪的。按照年龄来说,现在的金金本该在大学的校园里接受高等教育,但她却只能在轮椅和床上度过最美好的年华。

  尽管亲戚朋友常提出带母女俩出去转转,但叶银兰总是婉言谢绝。“女儿下肢瘫痪,出门大小便失禁会麻烦到别人。”这位母亲心里永远都是无私的爱,无论是对女儿还是其他人,总是自己承担所有困难,把好的一面留给别人。

  21年如一日的关爱和照看,不是己出,胜似己出,不是亲生但比亲生还情深。她的爱感动了邻里四方,她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面对这一切,叶银兰含着眼泪说:“这就是金金和她的缘分,注定我们母女要永远在一起。也许金金是健康的,这时可能就出嫁了,是别人家的人了,就不能天天见到女儿了。”虽然每天的生活艰难,但记者从她们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的精神。

  文/图 汪细木 记者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