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舆论监督中避免名誉侵权
发布时间:2020-03-20 14:00:15
近几年,,、评价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性是造成名誉侵权的潜在因子,侵犯被报道者的名誉权有时客观上很难避免。对年轻记者而言,。如果采访不深入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容易引发名誉侵权纠纷甚至官司,使记者处于尴尬的境地。,同时规避名誉侵权?
围绕公众利益来确定选题
执行者,。职业道德失范极易催生捕风捉影、想象推理、轻易下结论的虚假新闻,。,应把维护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只要符合公众利益,对某些特定集体或个人名誉的损害就是必要和合理的。与公众利益契合的程度越大,。批评别人在动机和初衷上要善良、厚道,体现理性、善意、建设性的理念。比如新闻媒体站在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对商业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调查和批评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06年,某企业因《第一财经日报》一篇有关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并索赔3000万元。由于这篇报道是从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报道内容客观、翔实,而且记者采访时有证据、证言和证人,文章发表前经过了被采访者确认,最终该企业不得不撤诉。
、客观、公正。真实性是新闻记者最可靠的保护自己的手段,记者要深入采访、挖掘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细节、结果等素材,加强对消息来源的核实意识,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记者作为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者,必须客观地传达新闻信息、,不能主观臆断、偏信一方、妄加评议。敢说真话,还要会说真话,学会使用平衡的技巧,不用判断性词语,更不能使用辱没性的词语,、干净,有力量。这就要求记者在知识储备、采访技巧、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上表现突出。比如记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就应该能判断侵权与合法的界限;采访技巧和表达能力较强就能巧妙借用别人之口表明自己观点;尽可能客观表述而不要主观臆断,避免产生名誉侵权。
以法律规范为界限
防范的前提是了解,守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者采访前应该熟悉法律、法规及规章,在丰富法律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比如,我国审理侵害名誉权案件时,要求媒体在诉讼中提供证明文章内容真实性的证据。这就意味着记者要提高证据意识,在前期采访中注意保留和搜集有可能在法庭上需要提交的证据,如采访录音等。
最新资讯
-
08-21 0
-
08-22 2
-
08-18 0
-
08-19 2
-
10-05 2
-
09-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