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发布时间:2019-08-20 23:37:15


  核心内容:民事行为成立的基本要件是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是指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成立民事行为要意思表示一致,但有存在虚假表示、伪装表示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行为。编辑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从而使对方当事人知晓的行为。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

  1、效果意思

  所谓效果意思,就是欲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其效果包括获得财产上、身份上或精神上的法律利益,如买方想获得财产所有权、卖方想获得价金等。

  行为人的期望必须具有法律意义,才有效果意思。

  效果意思是意思表示的基础。

  但应区分效果意思与意思表示的动机。如当事人会因上学、送礼等动机购买书籍,动机只是意思表示的间接原因,取得书籍的所有权才是效果意思。动机在意思表示中没有太大法律意义,如动机错误一般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但效果意思错误会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

  2、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

  表示行为应以社会上通用的语言、文字、动作为之。即以口头、书面或推定的形式进行。

  二、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若干情况:

  1、虚假表示。

  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

  通识认为虚假表示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该表示的约束,但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该表意行为无效。

  2、伪装表示。

  伪装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实的意思表示。如债务人为逃避债务与友人通谋制造假债权或虚伪让与财产。

  通识认为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无效,但为保护交易安全,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例如甲将财产虚假让与乙,而乙又将该财产卖给丙。而丙又为善意,丙就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