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意外失踪

发布时间:2020-12-26 07:08:15


  一年以前,一份有关医院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业界纷纷扬扬传说很久后几乎已经落生,但一年过去了,围绕这份《意见》,人们从企盼、焦虑,到疑惑、失望,《意见》流产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记者 胥晓莺

《意见》一拖再拖

“是有这么一份《意见》,但《意见》还在征询意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蔡仁华有些无奈地说。

,、司长、、全国公费医疗事务管理中心主任等重要职务,,可以说亲身参与策划和见证了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的卫生体制改革。但对于这场改革,现在是大学教授身份的蔡仁华已经不愿再发表什么意见了。

他所说的这份《意见》,全称《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2004年7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个针对医院管理的培训班的开学仪式上,,《意见》将在几个月内出台。此后,有媒体报道《意见》已定在2004年底之前出台,后又传言将在2005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公布。随后,业内又传说《意见》出台可能拖延至今年的6月底。可是时至今日,《意见》依然不见踪影。

这份《意见》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传说原稿中对国有医院市场化的敏感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宋瑞霖在那次公开表态中曾透露,按照《意见》,国有医院的产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

而据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意见》原文中还有更具轰动性的提法:“以前隶属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医院的剥离工作,必须在2005年以前完成”,“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

中国医师协会一位肖姓职员向本刊透露,去年根据“上面的精神”,到2005年底之前,北京的医院要“卖掉”100家,上海“卖掉”一半,全国其他城市保留一两家公立医院,其他全部改制。

因此,《意见》一直备受业界和媒体关注。有媒体曾在去年底预计,随着《意见》在2005年初颁布实施,2005年将是医院改革的元年,也将是医院投资热年。一盘财富大餐将随之上桌,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春天”将随之降临。

大量社会资本也闻风而动。据2005年初的报道,当时有至少百亿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在伺机介入医院改制。北京双全集团、香港长江国宝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医疗系统集团、北京盈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大型公司均被传出有数亿元资金准备投资医院行业。一位业内人士解释道:,但要等一切都确定了的时候,投资机会可能也就没有了。”

与此同时,众多医院也向社会资本抛出了绣球。双方的蠢蠢欲动,带动了医疗投资行业的发展。北京一家著名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当时表示,每天都有1—3家医院院长找到他们寻求合作,而且数字还在逐渐增大。

“让医改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位投资界人士曾兴奋地说。

但是时至今日,关注《意见》的各路人士望穿秋水,它却千呼万唤不出台。尽管按常理,,但也有消息灵通人士表示,《意见》可能已经流产。

蔡仁华教授告诉本刊,据他所知,现在的《意见》里并没有此前流传的“国退民进”之类国有医院产权改革的内容,而是涉及对国有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据透露,《意见》将逐步取消国有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为医院提供财政补偿。而《意见》迟迟不出台,,政府部门之间意见尚存分歧。

如果按此说法,即使《意见》仍将出台,也已经改弦易辙,此前纷纷扰扰的国有医院民营化的《意见》,实质上已经胎死腹中。

官员表态的悄然转舵

,人们已经嗅到了变化的气息。

去年,政府高层的有关讲话所传达的精神,还都对国有医院产权改革表示支持。去年4月,,在政府增加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同时,中国将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于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将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而在有关政策出台后,国家将选择部分城市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试点。高强的讲话被认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全国医疗体制将会有震荡性的动作。

在2004年8月举行的21世纪医学国际论坛上,,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形成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格局。业内人士分析说,朱庆生大致描绘出了未来中国医疗体制变动的轮廓。

但是临近年底,传说中的《意见》迟迟未公布,,“产权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也不是主要内容。”

刘司长的此次发言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蠢蠢欲动的民间资本还在企盼《意见》的出台,期待大举进军医疗服务市场的“春天”来临。

然而直至2005年夏天,《意见》仍未露面,。6月20日,,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而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随后,在7月初举行的卫生改革形势报告会上,,公立机构不能“卖光、改净”,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