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杰: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不应由行业自定
发布时间:2019-08-29 21:51:15
,,。,。(10月27日《京华时报》)
笔者认为,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不应由行业自我确定。因为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赔偿标准不仅缺乏公信力,而且容易出现标准不一,有失公平。
,人身权利是平等的。因此,在崇尚平等的法治社会里,决不应当出现如下的情形:一是同样的人身损害赔偿因人而异,二是同样的人身损害赔偿因发生的行业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同样是人,不应甲在航空事故中死亡获赔20万元,而乙在铁路事故中死亡则只能获赔10万元甚至更少。如果同一个人受到同样的伤害,放在不同行业的事故中就会获得不同数额的损害赔偿金,那就更不可思议了。显然违背法治的公平平等原则。
我国的情况恰恰是,同样的人身损害赔偿事件,在航空、铁路、港口、公路(交通事故)、医院(医疗事故)等不同的行业和系统中发生,赔偿标准有较大差别。比如,航空仍然执行1993年的赔偿标准,对每名旅客的最高赔偿为人民币7万元;铁路也执行的是1994年的标准对每名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4万元,甚至对路外人员伤亡的补偿标准仍执行1979年的150元标准;港口间海上客运造成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标准也为每名旅客不超过4万元人民币———从现实情况看,各行业现行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均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就是标准偏低,难以弥补受害人的相关损失。
新标准应该由谁来制订呢?按照我国现行做法,各类不同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笔者认为,这样的确定方式既不合理也没有必要。
从理论上讲,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会使主管部门处于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地位,本行业的企业则容易受到主管部门的利益庇护,而作为第三方的受害人则处于典型的劣势地位,既无法参与标准的制定,又无法在具体的理赔过程中占据主动,合法利益只能任人宰割。在这样的情况下,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必然缺乏公信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事实上,在中国,部门立法的缺陷已经被社会充分认识,“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是当前行业主管部门立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确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要么赔偿标准偏低,要么赔偿条件苛刻,甚至主管部门频频采取怠于修法的方式来拖延赔偿标准的提高。明摆的现实是,航空机票一涨再涨,铁路客票也不断涨价,可十二、三年前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却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即使1996年民航法制定后,民航总局9年未按法律要求修改这一标准,问题恰恰是由部门立法和行业制定标准缺陷造成的。
严格来讲,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属于民事基本制度的范畴,应当由民法来规定,至少应当由地位中立的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不应享有处置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权力。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由行业自行确定的结果,只能是标准不一、相互矛盾,剥夺和限制公民权利,与民主法治和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要求相距甚远,应尽快改革。
最新资讯
-
10-02 1
-
侵权责任法立法疑难问题研究之二侵权责任法应当规定商事侵权责任
08-05 1
-
02-05 1
-
10-10 1
-
侵权责任法立法疑难问题研究之三侵权责任法应当规定定作人指示过失责任
08-24 2
-
08-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