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穿20斤重铅衣在X光射线辐射下手术
发布时间:2019-08-15 16:05:15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陈枫 通讯员/郝黎 日本核泄漏事件让不少人“谈核色变”,而“福岛50死士”的精神则令人赞叹。但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群特别的医护人员,他们每天穿着20斤重的铅衣,冒着X光射线辐射,在手术台上连续十几小时病人“补心”、“通波仔”,与死神赛跑。近日,笔者走进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介入导管室,探访他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和期盼。
现场直击 医生穿着20斤铅衣“通波仔”
省人民医院英东楼一楼,简陋的心血管介入导管室。进到里面,六间手术室“开足马力”,高速运转。C臂X光机,36岁的心内科医生廖洪涛正穿着蓝色的铅衣,在给一个心肌梗塞的阿伯做“通波仔”———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介入手术需要借助X光照射显像。射线从手术台下方打上来,照在病人的心脏部位,手术台上方有个接收器,旁边有一个屏幕,廖医生边看屏幕边操作。做完手术,贴身衣服都湿透了。
尽管手术台侧边有一个小小的防辐射挡板,但据说,一台介入手术下来所“吃”射线相当于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的量。他们如何防护?
笔者在导管室发现了一个专门的衣服架,上边挂着不少蓝色的防辐射铅衣,没有袖子,看上去像连衣裙。护士长黄小梅说,以前的铅衣有30斤重,新款有20斤左右。记者试穿一下,感觉肩膀和腰部都很累,真是难以想象医生们穿着它做手术,身材娇小的女护士们还要每天穿着它快步奔跑去拿导管、递药物……
黄小梅说,虽然铅衣可以挡住仪器发出的射线,但胳膊、脸、眼睛和一部分小腿没有遮挡,而且一旦抢救心梗病人,都要轮番上台按压心脏,还是会受到射线影响。“某程度上来说,我们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换病人的生命。”
医护故事 年轻女医生两年患甲亢
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吴书林介绍,去年他们做了11204人次的介入导管手术,在全国位居前列。个上万例的惊人量,就靠40多个医生、17个护士没日没夜干出来的。每周一到周六,他们从早上8时进去导管室,到晚上10时甚至凌晨1时才出来,中午只有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女医生刘媛,是这两年介入手术量的“状元”,连续两年手术量过千例,常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曝光量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多张X光片。
“谁让我们干这一行?吃射线习惯了,不吃还容易感冒呢!”每次被相熟的记者追问“头发怎么又少了”,心研所副所长、先心病介入治疗专家张智伟总会摇头苦笑一声。他说,1988年当研究生时就开始做手术,当时没有什么防护措施,医生直接对着射线看,几乎完全暴露在辐射中。老主任陈传荣白细胞数量一度降到2000多,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回来继续干。最惋惜的是老所长禤湘耀,50多岁就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由于甲状腺对射线很敏感,一个年轻的女医生在导管室做了两年多,就患了甲亢,只能换岗位。还有一个小护士,工作不久血小板数量就只剩下4000多……射线辐射对生育也有影响。导管室的几个男医生都生了女儿,他们开玩笑说,射线把Y染色体都杀死了。
厅长呼吁 给予他们职业防护和福利政策
“这群医护人员是可敬、可爱的!,他们冒着辐射的危险救死扶伤,却不为人知,还经常得忍受病人的误解指责,非常不容易。
,要多关注和关怀这群特殊的医护人员,给予足够的职业防护和福利政策。现在医院的放射科工作人员一般都享有补贴、辐射剂量检测、体检、假期等福利,但很多医院的介入手术医生往往还没能享受到上述福利。这需要医院、卫生监督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现在,我们每个医生护士胸口佩戴一个蓝色的小牌子,这是核辐射剂量监测牌。”省人民医院护士长黄小梅告诉记者,这个监测牌每个季度交给省职业病防治所测量一次,如果剂量超标就要强制休息。“以前很少戴的,去年才开始严格执行。这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
“希望病人也能理解我们的付出,将心比心,一起齐心对抗病魔,让医患关系能和谐些!”这位在导管室工作了18年的护士长恳切地说。
(编辑:SN026)最新资讯
-
08-09 1
-
11-07 0
-
07-24 2
-
08-27 1
-
08-17 1
-
08-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