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9-08-21 08:49:15


--专家在Life Technologies媒体见面会上纵论生命科学发展

2011年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联合举办“2011年健康医学与体化诊疗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健康医学和个体化诊疗重历史性课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近日,在“对话生命”--Life Technologies新任大中华区总裁媒体见面会上,“个体化医疗”成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来华履新刚一周的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Siddhartha Kadia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与近40家媒体激情“对话生命”,探讨生命科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嘉宾主持、科技日报主任记者尹传红与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在“对话生命”媒体见面会上。

詹启敏教授:

我们国家目重大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和社会需求非常大。以恶性肿瘤为例,目前全球新发病例每年1100万例,全球患病病例是2500万例,死亡650万例。如果我们不行动,到2020年肿瘤会造成全球1000万人死亡,所以我们现在就要采取行动,目的就是阻止2020年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国恶性肿瘤发病260万例,死亡160万例,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接下来是胃癌、肝癌等等。

如果把肿瘤比作一个世纪前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是通过临床及医生诊断可以确诊的肿瘤,在进行治疗之后,水面上的冰山虽然摧毁了,死亡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原因就是我们对水面下巨大的冰床了解太少。只要我们了解清楚水面下的冰床,就能够找到肿瘤标志物,也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肿瘤形成的关键环节,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

于军教授:

从理论上讲,基因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第一是做一个人的基因组,第二个目标是测定二百个人的基因组,那个计划很多年前已经完成,现在做的是千人基因组计划。而且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万人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有记者问于军教授,在两年前您发表了一个观点,您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花一千美元就可以进行一个人全基因组的测试,两年过去了您当年的判断情况怎样?于军教授回答说,可以很乐观地来期待,未来的三五年中这个价格会到一千美元左右。

Kadia博士:

如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出现应对各测序需求的多种类产品,在第二代第三代测序快速发展的同时,今年Life Technologies 推出了具有革命性半导体芯片测序仪。它将测序时长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并大幅度降低了测序成本。

,能够对医学研究进行大规模大胆投入的政府,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未来不断的发展,政府投入的力度会加强。

21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生物的世纪。展望未来十到二十年,我能够看到这个行业蓬勃地发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基于生物技术的实用的解决方案或者应用被推出来,能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今天讨论的防治癌症和个体化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与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在“对话生命”媒体见面会上。

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列中国榜首,分子治疗指向癌症“冰床”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肿瘤研究的现状与挑战》的报告。

詹启敏教授说,今年的“两会”已经奠定了医学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的目标之一。发展小康,首先是要有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我们国家目前重大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和社会需求非常大。以恶性肿瘤为例,目前全球新发病例每年1100万例,全球患病病例是2500万例,死亡650万例。我国恶性肿瘤发病260万例,死亡160万例,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接下来是胃癌、肝癌等等。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是早诊断,包括肺癌在内的治愈率可以达到50%以上,但是一旦到了晚期,肺癌几乎没有存活率。重大疾病是造成人力资源丧失和经济损失的主要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行动,到2020年肿瘤会造成1000多万人死亡,我们做的行动都是阻止2020年发生这样的情况。

詹启敏教授将肿瘤比作一个世纪前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是通过临床及医生诊断可以确诊的肿瘤,在进行治疗之后,水上的冰山虽然摧毁了,死亡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原因就是我们对水下面的冰床的情况了解太少,到了肿瘤转移治疗的效果就已经很差了。

肿瘤实际上是基因组改变的一种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造成肿瘤的原因可以非常不同,同样的乳腺癌会是由于不同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同时,同样的病人用同样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举个例子,有几个乳腺癌的病人临床分期年龄都比较的相似,根据行政医学的要求而设定的治疗方式也比较接近,但效果却不同,其中两个病人生存了八年安然无恙,有一个四年中出现复发,还有一个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好转。

詹启敏教授说,只要我们了解清楚水面下的冰床,就能够找到标志物,也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肿瘤形成的关键环节,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癌症的早期诊断包括生物治疗、个体化治疗、细胞治疗等等。肿瘤研究关注的重大问题包括搞清楚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到早期诊断的标志物;靶向治疗;分子分析;综合预防。最终目的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基因的差别让患者对治疗药物有了不同的反应,因此这就需要个体化的医疗方式来对不同的病人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特性来制定方案。采用分子靶向技术治疗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手段已经被医学界广泛接受。

中国基因组计划从千人到万人,个体化医疗为期不远

詹启敏教授说,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疾病的最终控制有赖于医学的突破,医学科学研究在提高人类在疾病防治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这需要Life Technologies和很多的国内外的公司和企业给我们大力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说过,从理论上讲,基因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您的面相、肤色、体型、寿命、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等。基因分析是个体化医疗的前提,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在驱动着个体化医疗的进程。最早基因测试技术是由Life Technologies发明的。Life Technologies新任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向大家简要介绍了Life Technologies在基因研究上的成果。他说,如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比如Life Technologies 今年初刚刚推出的Ion Torrent PGM半导体测序仪将测序时长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测序技术将很快再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