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为什么对医护人员缺乏包容
发布时间:2019-08-08 04:24:15
前几天,一位走上医生岗位年头不长的青年医生向我诉苦,说她当初在中学的一圈朋友中学习是最好的,高考分数也最高,学校也挺让人骄傲——北京大学医学院,可走到工作岗位却感觉自己和同学们相比是越来越抽抽了。因为学制长,她工作得最晚,而就工作性质而言,她的压力最大,不但要面对一个个有许多问题要处理的病人,还要面对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的查房,更要提防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另有一年、三年、五年住院医考试,几个月一次的转科考试,每周至少要上一次夜班,遇见病人有事必须无条件加班,每年三个黄金周,一次也过不完整,同学周末搞聚会,她很少有时间参加,可每月工资也就两千来块,对比其他几个同学,没有任何优势,而且还有好几个同学因为单位效益好,年底一发年终奖就上万,简直和她就不在一个档次。有时她甚至不愿意和同学联系,因为有些害怕听见伙伴们又如何外出放松了,那会给她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可是伙伴们对她的“疾苦”一点也不体谅,时常半开玩笑地说,你辛苦是辛苦,可你的红包还多呢。可是,天地良心,工作以来,她确实还没见过红包之类的东西。
这位医生的感叹,可以代表一部分医生的状况,或者说是反映一个有责任心并且清廉的医生的大体情况。可是这样的情况,当下并不太为圈外人所知,很多人一提起医生,似乎最先想到的就是红包、回扣等负面行为,更有甚者,居然将医生称为“白狼”。社会和医生的隔阂由此可见一斑。
应该说,时下社会对医生普遍的怀疑情绪固然有当前医德滑坡的因素,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公众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衡量标准脱离实际有关。我不止一次在媒体上看见人们呼吁医生应树立悬壶济世之心,不错,医生作为一种直接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是需要有生命至上的仁心。可是,在制度上,未来成为医生的中学生和其他行业的中学生受的教育是同样的,医学院校录取学生时,也无法在道德水平上对学生做出评判,更无法保证只招收道德高人一等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医生也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需要从工作中换取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资本和尊严,医生成长并生存在一个凡人圈子的现实决定了医生在骨子里就只能是一个凡人。他们的道德水平不可能脱离于社会而清高。但我们的社会对于医生缺乏必要的包容。
其实,不相信医生,受伤害的不止是医生,患者何尝不是。上学时,我曾读过一篇叫做“治病医患两要说”的古文,患者不相信医生意味着不可能很认真地执行治疗方案,意味着医患不能有很好的沟通,这些治病的基础都没有了,如何能治好病?一医生
最新资讯
-
08-06 2
-
08-07 2
-
08-15 2
-
04-15 0
-
08-23 1
-
08-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