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治疗研究稳步前行--2006年医药科研领域大事回顾

发布时间:2019-08-14 22:25:15


肝炎治疗研究稳步前行

重组乙肝疫苗1986年开始获准使用,至今已渐渐取代血源疫苗。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重组疫苗主要有: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Recombivax-B疫苗(YDV,HB-vax-DNA),比利时史克必成生物制品公司的Engerix-B疫苗,。在预防性乙肝疫苗应用得到规范和推广的情况下,治疗性乙肝疫苗近年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主要有蛋白疫苗、多肽疫苗和DNA疫苗三种治疗性乙肝疫苗处于研究阶段。 我国第三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研制的“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今年开展二期临床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已申请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而复旦大学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正准备启动三期临床试验。 4月26日~2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第41届欧洲肝病年会。会上,美国的Lin等人开展的包括242例亚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表明,与阿德福韦酯相比,帕拉德福韦(Pradefovir)具有更好的肝脏靶向性和更低的肾毒性。 我国香港科研人员Lai等报道了一种新的鸟嘌呤酸核苷类似物LB80380(ANA380)的短期治疗效果。该研究中有65例拉米夫定耐药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治疗。患者在拉米夫定(100毫克/天)与LB80380联合治疗4周后,继续单独用LB80380治疗8周。治疗12周时,不同剂量组患者的乙肝病毒DNA均出现显著性下降。 我国广东的周强等人采用荧光探针定量PCR检测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DNA发现,口服拉米夫定12个月后,乙肝病毒野生型YMDD变异发生率为6%;口服拉米夫定24个月后,YMDD变异发生率为15%;拉米夫定治疗可加速病毒YMDD变异发生,且与服药时间呈正相关;YMDD突变与乙肝病毒的基因型无关。 今年10月于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57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AASLD)上公布的GLOBE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目前常用的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Telbivudine)能更快、更强地抑制乙肝病毒,而且具有更高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早期、强效抑制乙肝病毒可降低慢性乙肝病程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这一研究是一项纳入全球1367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25%来自我国)的III期临床试验,该研究被认为是当前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研究中设计最为严密的,同时也是这类药物临床试验中惟一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的研究。 此外,慢性丙型肝炎尤其是针对基因2型、3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也有较多进展。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1829例基因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分为体重调整组和固定剂量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相近(68%与65%)。 12月中旬,从2003年开始的,由北京市科委、卫生局资助的病毒性肝炎重大科技计划“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研究”通过北京市科委验收。这一研究有17家医疗、科研机构的90多名专家组成10个课题组联合攻关。专家们在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率和存活率、优化诊疗流程、中西医结合治疗等9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规范病原学诊断体系,改进传统的诊断方法,使“原因不明病毒性肝炎”确诊率提高了60%,同时开发出了慢性乙肝病变计分系统和超声定量诊断两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