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公益该怎么“回归”

发布时间:2019-08-19 18:55:15


  最近,,基层医改要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媒体将之解读为,基层医改三个月内回归公益。针对此,多篇评论表达了乐观态度,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加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等。(综合近日相关媒体报道)

  三个月后,你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享受到的公益性,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按照现状和规划来判断,一个最大的改变是,药价变得相对便宜一些了。因为财政直接补贴药价,让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降低药价,当然算是一种公益,也是一种改革的进步,但它还不是公益的全部,离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公益还有一定距离。零利率并不等于以药养医就被直接破除,药企依然能够以别的形式,侵蚀医院,进行“养医”。

  只要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得不到立法的保障,没有确定出统一的补贴标准,补贴水平没有办法做到能够养活医疗机构,政府对“以药养医”没有进行根本上的治理,这就意味着医院“创收”的经济动力依旧存在。只要这种利益链依然斩不断,医院有创收的动力,缺乏相应的制约与监督,公益性就难以彻底实现。

  当前,预防性用药之类的过度医疗盛行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在这方面,,没有釜底抽薪式的根本性改革,单单降药价,依然治理不了过度医疗这类问题。只要背后的利益链在发挥作用,那些被药企和医药代表俘虏的医院管理者或者医生,还会继续为药企们服务,去尽可能多用药,乱用药。

  如何才能比较完整回归公益性?它应该是这样的:一、医生们的收入应该和开药不挂钩,开多少药物都不会对自己的收入产生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财政补贴的问题,也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二、提供的是一种适宜性服务,而不应该是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比如,作为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面对的是一般性的常见疾病。大多数这些疾病的治疗,是根本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很多常见疾病,是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的。但在当下的基层医疗机构,输液及抗生素使用却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昨晚,一位香港来的患者就告诉我,他们当地的公立医院门诊是不提供输液服务的。你想要医生开抗生素,那也相当困难。据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输液被当成一次小手术。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诊,医生一般不会安排静脉输液,对于含抗生素的“吊瓶”更是慎之又慎。这些都和我们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三、收支一条线是基层医疗实现公益性的经济命脉。如果不愿意实行这一步,公益性很可能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公众需要公益性医疗,谁不需要公益性医疗?只有明白这个基本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医疗改革的阻力何在,难处何在,该怎么“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