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规章“打架” 卫生部门应为民营医院正名

发布时间:2021-03-15 09:28:15


  上周,东莞两部门的规章“打架”引发关注针对餐饮行业,东莞市食品药监局打算从明年起推出新版《健康证明》,并称以后检查只承认《健康证明》。东莞市卫生局则与其“针锋相对”,称在公共场所卫生检查时,如果遇到市食品药监局的新证,将不予承认。

  从目来看,两个部门仍然各持己见,无法变通。尽管都是依法办事,也没有任何部门利益相互冲突的依据,但是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即在此次市食品药监局备案的医疗机构共有32家,其中广济医院、东华医院、光华医院等7家民营医院首次获得健康证明开办权。而东莞市卫生局的健康证明开办权,从来只对市疾控中心和32个镇街的公立医院放开,民营医院并没有开办健康证明的资质。

  就意味着,在市食品药监局备案的32家医院,其健康证明将无法获得市卫生局的检验与承认;考虑到部分的公立医院都能在两个部门审批通过,市食品药监局备案的7家尝“头啖汤”的民营医院恐怕将成此次事件最大的受害者。

  针对民营医院的讨论已经出现。有民营医院的人认为,健康体检的项目比较简单,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既然民营医院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难道还不能开办一张健康证明?而在某媒体的采访中,一家公立医院的负责人却对此“嗤之以鼻”——“之前健康证明造假的非常,市卫生局一直不向民营医院放开,就是怕部分民营医院不自律,如果门槛设得太低,将给市场造成混乱。”

  在笔者看来,这名公立医院负责人的表态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其对民营医院的态度,或许是民营医院在长期发展所面临的尴尬与窘境。若干年来,“产业化”导向一直是民营医院“安身立命”的身份标签,但也成了其洗脱不去的“原罪”,用营利性、经济理性的眼光去抹杀民营医院原本具备的公益性,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新医改方案释放的一个积极信息,就是明确将民营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同样发挥着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作用。

  而对东莞而言,民营医院发展喜人,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既然民营医院能够评上“三甲医院”,能够获得社保定点医院资格,甚至可以转身成为“非营利性医院”,那为何就是和市卫生局开办健康证明的资质无缘?事实上,为了杜绝假证流行,东莞市卫生局一直想要推行电子健康证,即将纸质健康证换成IC卡,却由于换卡成本提高、公立医院怕新证件的成本转移到自己身上,以及申请财政补贴迟迟不能到位等诸多原因,一拖就是四年,至今没有兑现。而另一方面,卫生部门却将资金充裕、经营手段灵活的民营医院挡在健康证明门外,这让负有“倒逼公立医院改革”使命的民营医院情何以堪?

  而从长远来看,健康证明正面临着“走出去”的先机。顺应深莞惠一体化,三地健康证明有望在三市范围内互认通用。在此背景下,若东莞市两个部门连对方的证明都不承认,岂不拖了“一体化”的后腿?

  因此,无论从便民原则出发,还是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出发,两个部门的规章冲突必须有个“了断”,证件互认乃是大势所趋。而借此机会,由民营医院开办的健康证明也应从此“正名”。

  笔者认为,不仅公立医院不该排斥民营医院,作为行政主管的卫生部门,也应一视同仁,平等待之,从制度设计与门槛设置上,给予民营医院健康证明开办权——这不仅关乎资质,也关乎名誉。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