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迟作为才是最大的“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9-08-24 08:40:15
今年的3·15,消协号召大家向“潜规则”开火。其实,行业潜规则能闹到被消协或媒体盯上的份儿,大约已经不能叫潜规则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公开的“秘密”。要说潜规则,消费者受害最深的潜规则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条条框框,、迟作为。3月17日《新文化报》消息说,近日,长春患儿因使用强生致病的疑似病例增加,该患儿正在上海确诊,他出生一个月后开始用强生产品,已经苦受近两年的脸部红疹折磨。记者昨日还了解到,调查。
强生产品究竟安全不安全?质检部门究竟在做什么?这是公众最切迫的疑问。请注意一个细节:事件发生后,,然后打探到“介入调查”的消息——换言之,若不是好事的媒体记者,公众依然不晓得职能部门对此有何反应。
这让人不禁联想其类似事件:早在3月1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就发布提醒感冒药毒副作用的消息,坊间各类说法甚嚣尘上,即便半个月后,相关部门新闻发言人没有话说,官网也沉默;过去8年来,尽管专家、、政协委员多次呼吁禁止在面粉加工中使用增白剂,但至今面粉增白剂仍然“我‘加’我素”,禁白依然在“讨论之中”。如此种种,不到万不得已或是情势所逼,想听到有关部门的说法还真难。于是,每每类似事件曝光出来,大多是专家与百姓在互掐,。
在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候,,似乎有点冤枉,问责机制的倒逼,也容不得其不作为。譬如在三聚氰胺问题上,人家也早就知晓了牛奶里有人在添加一些物件,只不过,反应太慢。反应慢了,自然就看不清;看不清,自然也就无法尽到责任。强生上的“疑似问题“来了,按理说,职能部门应该第一时间表态:能直接给出解释的就当及时发话,消除公众恐慌,,或者替商家洗刷清白;即便给不出答案,也当说说自己在做什么,采取了哪些对策,安抚民心,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往大处说,这才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做法;往小处说,这也是公权部门的本职。
关系到消费安全的公共事件频发,,这已经屡次引发了公众强烈不满。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可以理解,技术力量的差距也是现实,但是,没有期限或过于漫长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显然已经成了卸责与惰政的借口。这个潜规则不是立法或仪器所能解决的,,如果不打破此潜规则,我们不仅继续被人家的“提醒”牵着鼻子走,而且很可能为无良商家的“危机公关”留下充足的斡旋空间——这才是消费者最担心的事情。
行业潜规则好除,。但愿强生事件是最后一次滞后性失语,。
最新资讯
-
08-09 1
-
11-13 0
-
08-03 0
-
08-14 0
-
08-28 0
-
03-03 0